2022年11月11日
第05版:05

创立沧州党组织——

大运河边 星火燎原

本报记者 杨金丽

刘格平

郝兰汀

刘子芳

莫子镇

莫子镇家乡、运河边村庄莫家场建起星火驿站。(资料片)

在探访运河古巷时,我们发现,位于神门口胡同内的沈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津南中心县委所在地。沈宅见证了1931年至1933年之间的沧州党史。

在此之前,刘格平在沧州各地建立起党组织。追寻其足迹不难发现,这位先驱者的脚步,是沿着运河一路向南,进而西进东挺,然后遍及沧州的。

大运河畔

诞生沧州党组织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张申府、郝克勤、张隐韬等一批沧州仁人志士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较早地在这座古老的运河城市萌芽。

1926年,中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的力量日益壮大。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飘洒在运河两岸,沧州早期党组织在这一时期生根、开花、结果。

据市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22岁的青年刘格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天津返回沧州的。此行,他还带着一个秘密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天津地委的四名特派员之一,他肩负着建立津南党组织的重任。

直到现在,运东地区还流传着刘格平的传奇。这个生长在地主家庭的“三少爷”,其革命生涯是从反叛自己的封建家庭开始的。上世纪20年代初,在军阀统治十分残酷的环境下,刚刚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的刘格平,就深入贫苦农户,号召并组织他们进行抗争。他用布蒙着脸,带领农民同他的父亲进行斗争,迫使父亲减租减息,还组织长工开仓分粮济贫,并亲自站岗放哨……

1926年9月,刘格平踏上了返沧的行程。他首先来到当时沧县城运河畔的著名学府——直隶省立第二中学(简称沧县二中,今沧州市第一中学),创建了沧县二中党支部,这也是大运河畔诞生的沧州首个党支部。

当时津南有两座现代教育的高级学府:沧县二中、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简称泊镇九师,今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座学校都位于运河畔。知识青年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思潮,又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于是刘格平决定,首先在这两所学校培育革命的种子。宣传共产主义理论,让莘莘学子看到国家救亡图存的希望,为他们点亮信仰的明灯。

沧州一中文宣处副主任向道晋介绍,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要冒着被逮捕甚至杀头的危险。刘格平利用家庭世交关系,找到沧县二中学生郝树模、曲作民和王佩琪等人。通过他们,在进步学生中揭露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主张。不少热血青年提高了政治觉悟,加入到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来,建立了沧州第一个党支部——沧县二中党支部。郝树模任支部书记,曲作民、王佩琪任支部委员。

奔走月余

建起首批党支部

接着,刘格平又来到运河重镇泊镇的最高学府——泊镇九师,发展郝兰汀、傅炳瑞、姜春田、息英俊、刘宪圣、王建文等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沧州第二个党支部——泊镇九师党支部,郝兰汀任支部书记。

市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说,巧合的是,沧州第一个党支部书记郝树模与第二个党支部书记郝兰汀都是南皮郝庄人。刘格平原来曾多次去郝庄,结识了郝树模、郝兰汀等人。他们同为心怀报国志的知识青年,一直在寻觅着救国之路。这一次刘格平的到来,为他们带来了信仰之光,让他们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当时的沧县、泊镇、南皮,都位于运河畔。滚滚运河水,见证着刘格平创建党组织的一路历程。

之后,刘格平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这里是他的家乡,早在1923年,他就介绍贩卖私盐的刘子芳、农民王俊峰等3人入团,成立了团支部,后又扩建为团工委。这次回乡,他将大堤东团工委3名成员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创建了大堤东村党支部,这是沧州第三个党支部,也是沧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1926年9月,是沧州党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经过刘格平一个月的奔走和努力,沧州第一批党支部建起来了。沧县二中、泊镇九师、大堤东村党支部的建立,在沧州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成为沧州革命斗争的三大中心。

这三个党支部犹如一束光,给乌云笼罩下的沧州大地,带来了光明,让学堂中的少年、世代种地的农民、贩运私盐的汉子,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觉醒。从此,他们不再只顾虑个人的生计,而是以家国天下为念,以世界苍生为怀,开始了一场红色信仰的远征。

运东运西

党组织迅速发展

刘格平到沧州发展党组织时,上级交给他一份地下党员名单。凭着这份名单,刘格平先后与献县、吴桥、故城、河间、盐山等地的地下党员刘清廉、莫子镇、周浩然等人取得联系,分别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党支部。

莫家场,运河吴桥段一个普通的村庄。吴桥第一个党支部,就建在这里。为了纪念这个党支部以及早期共产党员莫子镇,如今这里建立了星火驿站。

在莫家场采访时,村民们说,他们原来只知道莫子镇是地主家的儿子,上过大学留过洋,给佃户办过一些好事,还真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更不知道早在1926年村里就有了党支部。不光他们不知道,连莫子镇的媳妇、孩子都不知道。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刘格平回沧寻访,大家才知道了这个隐藏了60余年的秘密。

踏着大运河岸边披离的衰草,我们回溯到1926年。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刘格平以同学的名义,住进了莫子镇家。两个年轻人指陈时弊,纵论时局,共同的信仰追求和忧时救世的紧迫感,让他们相见恨晚;要建立党支部的消息,更令莫子镇精神为之一振。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他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早就盼着大干一场。

莫永博,是莫子镇孙辈的后人。他说:“二爷爷早年间在天津上学,五四运动时是学界代表。他所在的北洋法政学堂,是李大钊的母校,李大钊经常回校演讲,二爷爷就是从那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二爷爷什么时候入的党,我们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只知道他在天津从事革命活动时被逮捕,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前往日本留学。回国后,就回到了家乡。”

莫子镇儿子莫志伟说:“莫家场党支部共3人,父亲是书记,还有一位叫王风生的长工,另外一人的名字,就不知道了。”

我们试图通过党史、旧报纸、史料,以及莫家后人的回忆,找到莫子镇的革命轨迹。然而寻觅到的,仅仅是历史上残存的一些片段:领导农民抗租斗争、组建吴桥农会、成立全国人民抗日国防后援会……虽然我们无法把这些片段联缀成篇,但仍可以遥想当时的党支部在各个革命时期的壮举。

到1927年2月底,以沧州为中心的津南地区10多个县,建立党支部20多个。仅仅5个月,沧州党组织从无到有,党的影响迅速扩大到津南大地。

据市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沧州靠近北京、天津,受到直接影响,在整个建党过程中始终走在了前头。在北方地区,沧州是党组织活动开展比较早的地区之一。从此,沧州大地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

2022-11-11 本报记者 杨金丽 创立沧州党组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3761.html 1 大运河边 星火燎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