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辈子,总要有些寄托,或者说精神要有一处安放之地。对我来说,书籍是精神的钙片,它如同柴米油盐,是生活的要素,也是生命的落脚处。因为它,我的眼界、大脑、心灵得以延伸,单薄的生命也凭空丰满、绚烂、妖娆,更让我在寻常中看到美,在黑暗中看到光,在困境中心存期待。
在生活的缝隙,沉浸在文学的殿堂里,沐浴着智慧的春风,享受着辩论、思考、交流、研讨、发现、探索的愉快,是不可多得的享受。虽然一段时期有一段时期的人生指南,枕边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事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可是在我记忆的库房里,却贮留下了那些与情绪、体验相关的书,贮留下震撼过我、照亮过我的东西。因为有了书读,或者说读了书,平庸、繁琐、纷乱无序的日子才变得充实、丰富,人生因此变成了“盛宴”。
在我刚有能力触摸生活的命脉时,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时,父亲送了我一本《菜根谭》,当时对我说了句“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的民谚。我一接触到这本书,便爱不释手,并从中受益匪浅。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无处不有的谋略和智慧,让我觉得岂止是在读书,而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那些凝炼、跳跃、诗意浓郁的文字,深沉含蓄,不时引发我联翩的想象和思索。
后来,因为工作和孩子,我的夜读时间减少了许多,可我依然会忙里偷闲地翻起早已放在枕边的书。只不过这时枕边的书多是和教育孩子有关,有时也会读上几本自己心仪的书,如萧乾的《我这两辈子》、文洁若的《俩老头儿》、林海音的《金鲤鱼的百褶裙》、余光中的《桥跨黄金城》等。
书是无边无际的奇妙世界,一走进去就被吸引了。哪怕只读三五页,也已满足。在阅读中,浮躁的情绪平静了,无定的目光安详了,一颗心像热水里的新茶,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会感到一丝温暖从心房熨过,熨开心灵上的每一条皱褶,让心变得澄澈平和。那缕缕书香如同春天里的纵酒、深秋山林间的独步、楼台亭榭里的弄弦、隆冬炉火旁的倾谈,是灵魂的依傍。纵然明日有万劫不复的灾难等着我,在梦乡里,我仍会因气息如兰的一枕书香,而露出无忧的微笑。
我始终认为,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生命只有一次,除了他自己遭遇、听说、体味的,他不知道还有别种生命方式、别种生活轨迹。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所涉足、体悟、了解、思索的,显然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他可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体察帝王生涯、布衣甘苦;可奔走于异国的疆域,饱览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也可在微风徐徐的夜晚,听诗人吟哦呢喃、嘤嘤倾诉。此时,他的心灵不仅仅是他的心灵了,而是注入了别的心灵——遥远的、陌生的、怪诞的、无羁的、奇异的、丰厚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我来说,读书是生命的享受,在书温暖的怀抱里,我一次次地激动、燃烧,一次次体验不同的人生、别样的情感。我时常抛开白日的喧嚣与重荷,停下浮躁匆忙的脚步,在心灵的憩园里独挑书灯,在平静、吟味、享受中,调和着生命的苦甜与悲喜,消去被各种欲望驱动的烦恼、苦闷。书让我心有所系、情有所倚、魂有所归,而且每日可以乐此不疲。此生夫复何求?
“有书嗟日短,无书恨夜长”。回顾过往的读书生活,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上苍让我得以躲进文字的天地,尽管收获未必丰饶,但平淡而有限的人生,却因此无限可能地丰富起来。三更有梦书当枕,我的生命中永远少不了书的存在,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人,以便经得起岁月的磨砺与考验,以便傲立繁华、阅尽苍生,悟得人生的极致与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