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第07版:07

娄勇:月光下读书写诗

本报记者 齐斐斐

近几年来,娄勇一直专注于诗歌创作。47岁的他,入眼皆诗。

在月光下打开一本书,将完整快乐的一天定格,就是娄勇的诗意生活。

诗意是美好的、有趣的。娄勇说,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在姥姥家的院中仰望明月,也喜欢在窗台前沐浴着月光发呆。尽管那时太小,还认不得几个字,他却学着大人找来一本旧课本、一份旧杂志,说是看书,其实只是在月光下伸出小手,抚摸着书上的一行行字。

爱上读书,首先是家庭的濡染。娄勇的父亲爱读书,家里的床上、书桌上都是从图书室或其他渠道借来的成套书籍,有《辞海》《辞源》,以及各种地理和历史书。于是在娄勇的记忆里,漫长的暑假,在位于沧县医院家属院最南边的一间平房里,在泼洒入窗的月光下,一个男孩冒着酷热展开一页页大书,月光下读书,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诗意。

在成长的经历中,陪伴他的依然是书。上世纪90年代初,娄勇所在中学与图书馆距离近。虽然那时的图书馆藏与今日的恢宏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一个视书为友的少年来说,已是莫大的快乐了。那时借书大厅和阅览室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就会赶到一排排书架前“站桩”,这一站常常就要一下午。直至腿麻、嘴干、天色晚了,才拿着百般挑选的一本或两本书籍,赶回家中。吃过晚饭,铺开书桌,依着月光、偎着灯光读书,这成了他中学时代最快乐的事。

读书积累,为娄勇之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那时从学校匆匆回家,往往一手拿馍,一手执书。物质与精神,就这样伴他从小到大。

中年,他最喜欢的还是月光下读书。每到夜晚,回到书房拥抱半桌星光,手握一杯香茗,在书中静听奇异的世界。

娄勇童年生活在农村,他的姥爷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姥爷的3个兄弟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当伫立在3座烈士坟茔前,他都穆然肃立心潮翻滚。每当走进老屋,他都会不禁想起,这个曾经在月光下打开人生第一册书页的地方,就是先辈们战斗过的地方,太多故事可以凝聚成一本大书。他要让这些光辉融入他的诗行。

在娄勇的诗歌里,多次触及历史与记忆。长期的读书生活,使他有所感悟,对于文学创作来讲,沧州没有巍巍的大山,却有悠悠的大运河,而散落于大运河畔的一个个文化遗址、文化地标,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先人们生命的回响。

文学来源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对生活深层次的体验。于是他关注大运河、渤海湾、铁狮子、盘古庙、清风楼、谢家坝……

当诗句从心里流淌的时候,生活也在无形中跃升了。几年来,娄勇陆续创作了《铁狮是一盏灯》《从大运河出发》《家乡的河水》《亲爱的时光》等几十首沧州主题诗歌作品,并陆续在各级文学赛事中获奖。《大运河文化创作谈》《大运河边的硬核美食》《运河武风·薪火相传》等多篇文章相继发表。在《沧州日报》“一城”栏目,也发表了大量适于朗诵的文学作品。

“读书进而写作,可以不断唤醒更多人正视历史与现实,不忘却自己的担当。”这就是娄勇的初心。夜读岁华,月光留白,娄勇一次次坐在洒满月光的窗前,开始新的创作。

2022-11-16 本报记者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4073.html 1 娄勇:月光下读书写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