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季振同旧居修缮一周年之际
董永盛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恰逢宁都起义胜利90周年,沧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季振同旧居进行修缮,并于2021年11月1日举行了揭牌仪式。一年来,参观学习者达万余人,季振同旧居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打卡地”。
季振同,1901年5月出生于沧县张官屯乡狼儿口村,是宁都起义的领导人之一。1931年12月14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74旅旅长的季振同和赵博生、董振堂、黄中岳一起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1.7万名官兵携带2万多件武器装备加入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历史大背景下,不仅壮大了中央红军的力量,更极大地分化打击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其军事、政治意义影响深远。起义队伍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成为中央红军一支劲旅,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1932年1月,由周恩来、朱德等介绍,经党中央批准,季振同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1日赣州战役中,当红三军团被围困时,奉中革军委指示,季振同令董振堂红五军团十三军直接投入战斗,英勇拼杀,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受“左”倾错误的影响被关押,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牺牲于瑞金市万田乡杨梅山,年仅33岁。
宁都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次起义,意义重大。宁都起义改编的红五军团,为人民军队输送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指挥员和军事专门技术干部。这些同志在艰苦卓绝的苏区反“围剿”斗争、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乃至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彪炳千古。其中不少人成为军政高级领导干部,1955年被授予将军军衔的就有30位,其中1位上将、5位中将、24位少将。
赵博生、董振堂等英雄事迹广为传颂,成为党史教育的鲜活素材。由于历史原因,季振同在宁都起义后至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较少被提及,鲜为人知,甚至家乡人也渐渐淡忘了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英雄人物。
历史不容忘记,唯有铭记与传承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回顾风雨百年,岁月峥嵘,筚路蓝缕,曲折前行,中国共产党有创造辉煌的伟力,也有正视曲折的勇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为季振同平反,并追认为革命烈士。我们应积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沧县是一块有着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这里先后走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张申府,中国军垦事业奠基人之一的“无衔将军”张仲瀚,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传奇战鹰”刘玉堤等一批革命先驱和英雄人物,季振同正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基于此,沧县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广集民意、深入调研、多方走访,把修缮、保护季振同烈士旧居提上重要工作议程,在全社会掀起追寻英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动热潮,并收到良好效果。
英雄不曾远去,精神青史长存。193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与部分宁都起义同志合影并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百年发展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以勇于自我革新的斗争精神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战无不胜的。
缅怀先烈,撰文记述,旨在让更多人关注本土英雄,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历史主动,弘扬宁都起义精神,传承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