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坤
34项具体措施提升质量水平
如何强化标准引领?如何强化质量管理?如何强化科技赋能?如何强化质量服务?如何强化品牌牵引?如何强化监督执法?如何强化工作协同?
这七连问,是我市对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加快提升质量水平的思考与探索。
近日,我市出台了《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从7个方面提出34项具体措施,全面精准发力,促进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升,赋能“质量强市”建设,推动沧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增加先进标准供给方面,将引导企业积极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力争每年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标准“领跑者”3个以上。对主持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省级和市级地方标准项目的单位予以资助。
在优化质量管理模式方面,力争到2023年底,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首席质量官,倡导市域主导和县域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形成适合企业提质增效的质量管理“工具箱”,促进企业在工艺、组织、产品、服务等方面提升竞争优势。同时,每年帮扶400家以上小微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深化产教融合,与本地高校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鼓励企业科研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技术攻关,每年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10项左右,每个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力争每年实现10项以上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深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工作,唤醒未转化实施的“沉睡专利”,力争到2023年底转化专利3700件以上。
推动“一站式”服务全覆盖
目前,以检验检测机构为依托,有机融合检测、标准、计量、认证、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试点,正在我市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启动建设。各县(市、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窗口实现全覆盖,形成“1+18”个“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创新服务。
不仅如此,我市还根据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定位,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品牌设计、质量管理、投资营销、政策宣传等“把脉问诊”。
擦亮沧州质量品牌。围绕县域传统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到2025年,力争拥有省级及以上单项冠军企业35家以上,累计培育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0家以上、市政府质量奖企业35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600家以上,有效注册商标量达12.6万件。对首次获得中国质量奖的单位,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同时,促进制造业与会展业融合发展,扩大产业影响力和产品知名度。
强化引导,继续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倡导我市市域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重点培育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在工艺、组织、产品、服务等方面提升竞争优势。突出沧州实际和发展优势,加快建设质量强市。为推动目标落地落实,《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标准化、沧州工匠、科技攻关、研发投入、工业设计平台、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商标品牌、政府质量奖等市资金支持项目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