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第05版:05

特定时期、特定位置的特定工具

红色笸箩渡 运河上的秘密交通线

杨金丽 王少华 摄影报道

盖宿铺村民在运河边竖石碑纪念红色渡口(资料片)

现在的红色村庄二十里屯村

祝相松讲述二十里屯笸箩渡的故事(资料片)

曾经的笸箩渡摆渡人,101岁老党员王金荣慨然谈往昔。(资料片)

卢沟桥事变,沧州革命斗争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以运河为界,沧州东部属冀鲁边(渤海)根据地,西部属冀中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沧州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发生在运河岸边的红色笸箩渡的故事,就是这壮丽史诗中的一个动人音符。

红色渡口

出青县县城,沿运河西岸向北而行,过了盖宿铺扬水站,一座石碑矗立运河岸边。石碑上是几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盖宿铺红色渡口”,在初冬时节萧瑟肃杀的华北平原上,显得格外醒目。

这里,就是抗战时期的红色秘密渡口:笸箩渡。八路军干部和战士,曾多次往返这里,传递情报,开展工作,从事抗日活动。

如今,随着评剧新编戏《笸箩渡》的公演,红色笸箩渡的故事,为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水深才能载大船,笸箩渡口鱼水情。军民并肩来抗日,迎来家乡红日升……”伴着声声戏韵,我们来到流河镇盖宿铺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当年的摆渡人、101岁的老党员王金荣,就住在这里。他是评剧《笸箩渡》的原型人物之一。经历百年风云,老人仍然身体硬朗、头脑清晰,还饶有兴致地讲起当年摆渡笸箩时的情景。

1943年,在抗日战争进入最残酷阶段,王金荣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日军实行大扫荡,青县共产党组织遭到重创。八路军干部、大城新九区区长刘敬修来到盖宿铺,秘密发展了6名共产党员,其中就有王金荣。

“那时党员的身份严格保密,谁也不能告诉!”王金荣说,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秘密渡口。

“八路军王队长带来了一个大笸箩,我们的任务是,用它送八路军干部过河。”王金荣比画着说,笸箩是特制的,里外都刷了油,特别大,最多能坐12个人。

在村北的张家园子,盖宿铺村党支部书记姚成明指着一片土丘说:“这原有个废弃的寺庙。抗战时期,地下党在下面挖了地道,里面铺着高粱秸,外面用柴门挡着。大笸箩和木锨就藏在这里。”

“这可是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事儿!”王金荣说,接受任务的那一刻,他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二十里屯

“笸箩渡非盖宿铺一村独有,青县运河沿线还有笸箩渡遗迹。”评剧《笸箩渡》的创作者、青县剧作家韩雪说。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与盖宿铺村隔河相望的二十里屯村,见到了熟稔乡史的73岁退休教师祝相松。

“为了写村史,1970年我就采访过当地老人,听说过笸箩渡的故事,不仅盖宿铺和二十里屯有,附近的村也有。各村都有专人负责,负责人都是堡垒户。我们村的负责人是地下党员王文树。”祝相松说,当时,日军对二十里屯控制得非常严,运河里常有日伪军的运输船横冲直闯,铁路上还有日本的铁甲车日夜穿梭,日军活动非常猖狂。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日寇恨之入骨。八路军过河开辟运东根据地后,一些青年秘密入党,运河东岸的秘密渡口也随之在村北的苇子坑边建了起来。

祝相松带我们去寻找秘密渡口的遗迹。在靠近河湾的一处地方,老人说,就在这里,还发生了两件事。

一是,青县五区委员王凤亭和八路军女干部李铭,从二十里屯乘笸箩过河到运西。摆渡人王文树回来不久,就听到对岸传来一阵枪声。后来才知道,二人上岸后,李铭去了大邵庄;奔向盖宿铺方向的王凤亭,不幸遇到敌人,壮烈牺牲。牺牲前,他用脚将藏有秘密文件的小包袱,踹进了河边苇子坑的泥地里,保住了党的秘密。

王凤亭是二十里屯人,他的弟弟王凤海、妻子姚锡兰、远房兄弟王凤楼等,都是党员,一门忠烈。王凤亭牺牲后,他们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身革命,动员群众修建地道和暗堡,把二十里屯村建成我党的钢铁堡垒。

二是,当时冀中根据地缺盐,运东根据地的干部们想方设法弄来150公斤盐,就是从二十里屯用笸箩悄悄运到河西的。运盐时正值冬天,运河里泛着冰碴。王文树冒着夜色,往返好几次,才全部运到对岸。回来藏好笸箩后,他才发觉,里外的衣服都湿透了。

惊心动魄

评剧《笸箩渡》用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当年用笸箩渡八路军过河时的情景。而当年笸箩渡的惊险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于戏台上的呈现。

百岁老党员、笸箩渡的摆渡人王金荣说,划笸箩是个技术活儿,盖宿铺位于河湾上,这里水流湍急,弄不好就翻了。有的渡口就曾船翻人亡。盖宿铺的笸箩渡一直顺利,没有发生任何不幸。

冀中干部去河东,都是在深夜。1943年接受任务时,王金荣新婚不久,不敢告诉妻子,听到联络员在墙外发暗号,就悄悄溜出门,趁着夜色,抬笸箩渡河:“两年多,我晚上几乎没睡过觉,随时准备渡人过河。”

他渡得最多的是青县原五区区委书记马祥和冀中八路军王队长。他们几乎每两天就去一趟河东。“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回来的,我们也不问,这是纪律。我想,河东肯定也有秘密渡口。”

后来,马祥牺牲了,王队长也不知所踪。再后来,冀中派来了新干部,笸箩渡又恢复了。这些年到底渡过多少人?老人笑眯眯地说:“记不清了。”

得知王金荣与笸箩渡的故事后,原冀中八路军干部、青县原县委书记张杰的儿子张建华,欣然为当地题写了“盖宿铺红色渡口”的石碑和碑记,并专程赶来看望王金荣,带来了父亲的画册《闪光的足迹》。

张杰原名马庚申,因为革命需要,1944年改名张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青县县委书记。妻子李铭抗战时期参加革命,二人都坐过王金荣的笸箩渡。

手捧老八路的画册,王金荣尘封的记忆被唤醒了。老人说,张杰坐笸箩渡的次数比较多。印象较深的是一年初冬,运河刚刚结了一层薄冰。他接到上级命令,连夜送张杰夫妇过河。他和另一村民抬上大笸箩来到运河边。二人跳入河中,一人在前用木锨拍打冰面,一人在后游水推着笸箩向前。将张杰夫妇送过河,再游回西岸、藏好笸箩,往村里走时,衣服上的冰碴发出咔咔的响声,二人互相打趣:“咱们都成冰人了!”

秘密通道

“用笸箩和木锨代替船和浆,是为了防止暴露。”王金荣说,那时,青县西边紧挨冀中抗日根据地,青县一带还属于敌占区。日军对津浦铁路沿线、运河两岸控制得很严。冀中干部开辟运东根据地、与冀鲁边根据地取得联系,必须经过运河。盖宿铺村北面七八公里有鬼子碉堡,南面十几公里是青县县城,驻有大量日伪军。八路军选择盖宿铺作秘密渡口,就是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打通红色通道。笸箩和木锨隐蔽性强,更利于自我保护。

青县党史学者杨植正为记者详细梳理了笸箩渡出现前后的时代风云。

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五一大扫荡”后,青县抗日斗争进入十分艰难的阶段。1942年8月,冀中区党委召开白洋淀会议,强调在困难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青县抗日烽火再起。冀中区党委先派刘敬修等率手枪队踏冰过运河,到马厂一带开辟运东;1945年1月,又派张杰等率武工队再次开辟运东。

当时青县境内运河上仅有两座桥梁,一座在青县县城,一座在流河,都有日寇重兵把守。敌人还封闭了运河沿线的大小渡口,毁掉了几乎所有的民间船只。为了过河,八路军曾绕过流河,北行静海,在唐官屯北找到一只渔船,偷偷过河后,急行军赶到烧窑盆,渡过马厂减河,才到达河东。鉴于这种情况,开辟秘密渡口,解决运东运西人员流动、情报传递、联合武装行动等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在这种情况下,冀中区决定在青县至流河运河段的中间,选择盖宿铺、二十里屯等村庄建立秘密渡口——笸箩渡。

“笸箩渡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它是抗战时期,在青县至流河这段运河上的秘密通道。”杨植正说,抗战胜利后,尤其是1947年青沧战役后,笸箩渡完成了历史使命。

随着时光的流逝,笸箩渡的故事淹没在岁月深处,翻看《中国共产党青县历史》,也仅有只言片语提及。2021年,《沧州日报》报道了老党员王金荣和笸箩渡的故事后,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大运河红色文化故事,也因为有了笸箩渡,而更加生动鲜活。

2022-11-25 杨金丽 王少华 摄影报道 特定时期、特定位置的特定工具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4827.html 1 红色笸箩渡 运河上的秘密交通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