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尹 超 摄影 魏志广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健康老人”的9点要求。
《标准》指出,健康老年人是指60周岁及以上生活可自理或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在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都趋于相互协调与和谐的状态。
《标准》通过进一步完善衡量指标,以更适老的方式去理解健康的含义,并不是一点疾病都没有,才算健康老人。
人不可避免地要衰老,为了能在60岁之后依然保持健康,不妨从现在开始,按照标准改变自己。
运动起来 身体更健康
70岁的张玉芬,精神抖擞,步履矫健。谁能想到,5年前,她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精神萎靡不振。一天傍晚,她和邻居遛弯儿,看到一支健走队伍,成员里有不少人满头银丝,仍健步如飞。张玉芬被触动,当晚就跟着队伍走了一段。这一走,就坚持了4年多。
4年间,张玉芬身子骨逐渐硬朗,目前身体各项指标都控制在正常值内,还交了不少朋友。“健走队里有不少老年人,身体多少都有些问题,健身也是出于对健康的追求,不少人因为健走,达到了理想的身体状态。”张玉芬说,他们经常会交流健身心得、身体状况等信息,然后总结经验。对于新队员,会给出指导和建议,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步调。
像张玉芬一样,加入健走队伍的老年人有很多。有老两口携手健走的,也有和朋友结伴健走的……不只健走,太极拳、健身球、广场舞、交谊舞、健康步态等项目,也成为不少老年人选择动起来的方式。这些队伍,越来越庞大。
“我们组织千人队伍展演,很轻松。”市老年体协广场舞专委会主任李金玲说,她教过的队员累计人数破万,其中老年人超过半数。
每个人都需要正确认识并面对衰老,不必把衰老当病治,更不必和年轻人比数据。“要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刘建建议,老年人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少吃动物内脏和甜食,有助控制胆固醇水平;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等都不错。
三餐定时定量 保证营养均衡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女儿给制定的菜谱,每天荤素搭配,说要保证营养均衡。”市民邢桂芳说。69岁的邢桂芳,家住御河新城小区,几年前做过一次手术,术后为调理身体,儿女们又是咨询营养师,又是咨询医生,每周制定菜谱,保证营养均衡,到现在,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许多年。
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对饮食都很注意。刘建介绍说,营养对老人至关重要,缺钙易发生骨质疏松、缺钾会导致低钾血症,这两者会增大跌倒几率;缺蛋白质可能导致小脑萎缩,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代谢能力下降、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等。刘建建议,老年人应三餐定时定量,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尤其晚上不能吃太饱,多蒸煮,少油炸,营养搭配,坚持活动等都对改善营养不良有益。对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人,可遵医嘱服用营养补充剂。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静心,多吃三文鱼、绿叶蔬菜等,培养休闲爱好,如养花、学习乐器,适当进行益智类活动。
积极融入社会 提高晚年幸福感
67岁的马春挺,几年前在小区门口看到有舞蹈队排练,出于热心,提了几点建议,就被舞蹈队“盯”上了。当时他在御河新城住,舞蹈队的人挨家挨户打听他。最后,他加入了队伍,负责编曲等幕后工作。
马春挺曾在北京居住10余年,多次在社区参加大型庆典活动,本身就对文艺感兴趣,耳濡目染下,学到了不少东西。写小品、编曲、编舞……热爱学习的他,几乎样样精通。“需要啥,我就学啥。”马春挺说。编辑音视频、制作图片、整理文档等,他都是自学的。
热衷社会活动,努力学习剪辑、摄影等技能……不少老年人不仅是社交达人,也是生活中的多面手。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晚年也精彩。
良好的情绪会对老年人的整体健康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增强晚年幸福感。
心理专家指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社会隔离,这包括主动隔离(心理因素)和被动隔离(身体因素)。研究发现,不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患心脏病、脑卒中和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增加。而那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常常会有一种自豪感,以及“我还行”的幸福感,有利于延年益寿。
“家庭和社会都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心理咨询师季红说。作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老年人自己也要建立积极的老龄观,主动融入社会。而提升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支持,细化老年健康服务。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要培养主动学习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与时俱进的时髦老人。
总的来说,上了年纪带病生活是常态,如果能将慢性病控制好,就是一个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积极锻炼,保持年轻心态,每个人都可以优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