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1日
第05版:05

百家讲堂 文思飞翔

本报记者 祁凌霄

沧州青年走上“百家讲坛”

王翔参加《沧州日报》文化访谈栏目

今年,继2016年主讲“诗歌三曹”之后,从沧州走出的青年学者王翔,再次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品读中华经典诗文。此外,他探寻文化之美的脚步也在教学一线、对外交流、基层研学、家乡文化等领域处处铿锵,书卷气、烟火气、英雄气助其文思,不断升腾——

王翔,献县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二中高级语文教师,在读教育博士,先秦两汉史研究方向的青年学者。曾受本报邀请,在文化访谈中畅谈“三曹”父子与沧州,那是对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诗歌三曹”的总结,也是深入研究历史生发出的与家乡文化的碰撞。以此为节点,返京后的王翔一路开拓,在幽深的历史文化曲径里,采撷出更多的生动与鲜活。

品读中华经典诗文

书卷气交织英雄气

打开“百家讲坛”《品读中华经典诗文》节目单,可以看到一系列的精心拟制——《桃花源记》:被误读的魅力;《出师表》:人性光芒闪耀时;《滕王阁序》:无处安放的青春;《将进酒》:大唐的自信与快意;《琵琶行》:不朽的“相识”;《阿房宫赋》:文艺范儿的“历史诊断书”;《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密码;《念奴娇·赤壁怀古》:乐天派的人生区间……

每篇诗文,都是人们心灵深处回荡的名篇;每个标题,都凸显了读者体味这些名篇的心痕;每期节目,都是王翔与栏目组共同打造的对传统经典的最新认知。是自经典书丛开掘出的、以古人和今人视角双重切入、不离人情的大众化普及和提升。

站在“百家讲坛”阔大的录播现场,讲台和人都显得很小,如果再面对镜头,恐怕好多人未等开讲,就已心怯。而对于王翔,这里却正好是纵横驰骋的历史文化原野。背景墙上的峰峦叠嶂、古柳垂烟与其间的洪波涌起,一似胸中储藏的中华经典,化作绵绵不绝的文思。

经典不是僵死的标本,而是跃动着的生命。这位沧州乡村走出的青年,用自己根植大地的鲜活,来阐释文化里的精彩。王翔说,几千年来,经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写尽百姓的悲欢离合、匹夫志士的家国天下、华夏民族的百折不挠。经典诗文对此一咏三叹,吟诵不绝,也是中华文明传承久远的缕缕丝线。这些经典不断出现在教材上、影视里、生活中,对于青少年来说,不断理解、感知、体验,反思其文其人,对培养独立的人格、有趣的灵魂,大有裨益。

王翔之所以能从沧州乡村走向京城名校,走上“百家讲坛”,深得文化之助。讲坛上,他采撷民族文化浩瀚星河里最璀璨的星辰,加以自己的体会,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献上用自己和古人的“心”调制的文化盛筵。节目中,陶渊明带月荷锄的桃源生活,王勃秋水长天的少年壮志,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远虑近忧,李白上天揽月的豪迈浪漫,范仲淹心忧天下的无私担当,苏东坡大江东去的华发早生,不一而足,纷至沓来。青春物语,赤子之心,激情浪漫,人生况味,家国情怀,越千年而不朽。

王翔说,在节目中他穿插了很多文化故事,通过剥离故事中的层层迷雾,增强趣味性,和大家行走于历史文化的幽径。

“洪都渔舟唱晚,秋水落霞,游子大才留声韵;李唐俊采星驰,物华天宝,少年云志动古今。”每一集的尾声,王翔都会诵出自己紧扣专题所拟的对联。穿越数千年历史烟水而来的书卷气、英雄气,在讲坛上弥漫、升腾。

教学与研究一体

烟火气氤氲旖旎

不少人都知道王翔吃千袋方便面苦学的故事,好多人也知道“语文教学哪家强 北师二中找王翔”这句话。有很多学生甚至把它写成标语,表达听完课满满收获的欢喜。

如果检索王翔的名字,网友还留下过这样的问答:“北师大二附中的王翔是谁?”“你连他都不知道,他是个与众不同的语文老师,历史也超好。在他们学校名气可大呢,有图有真相。”“语文课讲得很棒,讲做题方法更有一套,我倒是上过他的课,印象深刻。不过不知道他还有这么一件事。‘百家讲坛’上有一位师大二附中的老师纪连海。要是他也能成的话,那二附中可就又火了。”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王翔认为,自己的本职就是老师,教书育人是自己的本分。当许多一线教师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后离开讲台时,对于学生们而言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学术到底研究什么?尤其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离开课堂专门做学者时,对整个教育意味着什么?在北京另一所师范类大学首都师大,当年中国的学术泰斗启功先生,年逾八旬还活跃在课堂之上,说明了什么?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难道不是一种幸福或是寄希望于来者的高尚情操吗?

“我热爱教学,因此,在修完硕士之后,又开始了博士的修学。还有一年,博士就要毕业了,目前正在准备20多万字的论文。”王翔说,“和硕士的先秦两汉史研究方向不同,博士专业,我选择的是教育学。”这两种选择,体现了他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理解。硕士所学,是教什么的延伸,底子宽了厚了,在语文课堂上更能教出中华文化的博大;博士所学,是“怎么教”的延伸,教学经验上升为规律性把握,学生们会在生动灵活的方式中深入领会中华文化的精深。

在教学中,王翔很注意引导学生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他会把在沧州乡村的泥土气息带到课堂,为那些城市孩子们讲述乡村里的故事:大地、高粱、草窠的蚂蚱、冒烟的灶囱、地头老榆树上叫唤的黑老鸹、小河沟里抹了一身泥的孩子们……这些故事和场景,如草尖上的露、晨夕的烟,吸引着城市长大的孩子们,把心灵敞向更广阔的大地。

一片丹心卧薪尝胆

跟着书本去旅行

除了在“百家讲坛”、在课堂上,王翔探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还有很多,可谓“百家讲堂”。比如目前与央视科教栏目一起进行的《跟着书本去旅行》,带着孩子们到基层去研学,和外国友人的互动研讨等不一而足。

《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这几年,教学之余,王翔就跟着央视栏目组,出京城,过玉门,赴瀚海,北上南下,探寻大地上曾发生的那些文化故事,瞻仰那些英雄人物、志士仁人。

在浙江绍兴,他和孩子们品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气吞吴的励志故事;在勾践的塑像前,结合《吴越春秋》和《史记》,对卧薪尝胆进行新解读,从而延伸出吴越争霸的故事。通过和孩子们辩论、释疑等环节,对“飞鸟尽,良弓藏”等成语、农业生产工具、生产力等进行生动讲解。在深圳宝安,他们一起背诵《过零丁洋》,现场烤制汗青(竹简),通过制作的不易引申出治国理政的不易。参观文氏宗祠,与文天祥的后人们一起剖析沿海古建筑的风格、欣赏七星狮表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具象的文化场景,将文天祥的精神归结为《正气歌》中激励了无数后来人的浩然正气,传给孩子,走过历史,走向未来……

活动中,他常常想起自己的家乡沧州。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向别人推介家乡文化。日前,他致电记者,询问沧州武术可圈可点的亮色,并在活动中穿插推介。长谈之中,他多有感慨。背靠京城古老厚重的城墙遥望家乡,莽莽原野,星辰闪烁,在历史文化的星空里,到底哪颗星是家乡的光芒?

交谈中,他不由想起研学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在安徽华佗的家乡,一位传承人说,五禽戏,他们那里演得最好。我含蓄地说,这样表达似乎不好,不如深入讲讲你们这里五禽戏的特点。这位传承人很执拗,就是坚持全国最好。其实,把内涵释读丰富了,不用说,自然就是好了。”王翔说,很多地方,因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多有非我莫属的心态,虽情有可原,但这种直白的自夸,反把文化弄低浅了。不如深入开挖、含蓄表达,文化特质丰足了,自然就会赢来外地人的夸赞。

沧州有献王有《诗经》有张之洞有纪晓岚,有曹丕率领文化侍从团队游宴并构思《典论》等精彩华章的遗迹,有大河更有大海,如果下一番苦功夫,将其与中国浩瀚的历史星空关联,那么沧州文化之光,定会更加灿烂。

这种感触,背靠在北京古城厚厚的文化累积上,也许来得更加强烈……

2022-12-01 本报记者 祁凌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5074.html 1 百家讲堂 文思飞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