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6日
第06版:06

回忆母亲

张建华

我的母亲李铭是一位老革命,她1925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她和父亲一样,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考验和洗礼,都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我的父亲是1944年由饶阳到达青县的,母亲则是1945年到的青县。当时,干部的调动需要交通站的转送,即由上一站负责送到下一站。母亲到河间之后,被新中国成立后当过青县邮电局长的郭文清护送到青县。巧的是,当年父亲来青县,也是被郭文清护送的。

母亲历任青县四区、二区、五区妇联主任,青县一区副区长,青县三区、二区组织委员,青县妇联主任,静海县妇联主任,青县组织部副部长,沧州市妇联主任,沧州市计生委副主任等职。她的一生,从事妇女工作长达18年,为新中国的妇女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曾于1949年去省委党校学习,1956年去全国妇女干校学习。她曾对我说,在北京参加全国妇女干校学习时,听了时任全国妇联主任蔡畅的报告,很受教育。通过学习,母亲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母亲的工作热情很高,不怕苦、干劲足、不服输、争上游……在她担任青县妇联主任期间,妇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厚召官三八拦河闸,就是母亲任妇联主任时修建的。当时,这一工程堪称浩大,也在青县水利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级领导前来参观,各地妇女参观团也来参观。为此,父亲为三八拦河闸题写碑铭:“农业发展纲要放光芒,照耀着全民沸腾欢畅。跃进声浪如海洋澎湃,闺门中走出百名姑娘。革命干劲气冲霄汉,不畏风雨破冰斗霜。三八大闸巍然屹立,博得万民称赞颂扬。省地领导前来祝贺,内蒙姐妹情深意长。”

母亲不会骑自行车,那个年代没有汽车,她下乡全靠步行。五弟、六弟小的时候,都是母亲和保姆抱着他们下乡。春天还好,冬天顶风冒雪,夏天炎热难耐,母亲也依然如此。

母亲对我们要求严格,特别是对我这个当老大的。她常说,大哥就要给弟弟妹妹们带个好头,作表率。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965年,我在高中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父亲一生坎坷,许多事发生在他身上,却痛在母亲的心里,是母亲给了他相濡以沫的有力支撑。有一年,弟弟建忠得了肾炎,全身浮肿,十分严重。当时,父亲在沧县大季屯,而母亲被调到沧县城关,我们兄妹七人则被留在静海由保姆看管,一家九口分居三地。弟弟在静海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不见效,母亲当机立断,回家背着弟弟上了火车,直奔天津儿童医院。弟弟住院后,她晚上在医院楼道过夜,夜里风寒,常常被冻醒。

母亲一生节俭、精打细算,她穿的是旧衣服,挂的是旧窗帘,枕的是旧枕巾,内衣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家里吃饭很少见到菜,因为没有菜。

听母亲讲,在我出生前后,曾与她3次遇险。

第一次是1945年,我还在母亲腹中。父母回老家探望祖母,返回途中,从献县过河,正赶上发大水,河水浊浪翻滚、汹涌无比。船行至河中心,艄公用力撑船,竹蒿折断,船在河中打旋,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众人皆惊。艄公纵身跳入河中,奋力用脊背推着小船向对岸游去,等到船靠岸后,众人脱险。

第二次是1946年,在青县东空城村。母亲抱着我涉水过河,快走到河中央时,突然被一划船的老乡叫住,叫我们不要往前走了,前面就是深沟。随即,老乡用船把母亲和我运送过河。我上高中时,还曾见到过这位救命的老乡。

第三次是在1946年秋,也是母亲抱着我,和五区区委委员王凤亭从二十里屯过河去运西。过河后,母亲抱着我去了大邵庄,而王凤亭却去了盖宿铺。我们刚走到大邵庄村头,盖宿铺方向就传来了枪声,工夫不大,即传来王凤亭中了敌人埋伏、不幸中弹牺牲的噩耗。

说到遇险,父母在流河东魏村遇险突围一事也不得不说。

1946年秋的一天,时任五区区委书记的父亲,和母亲带着警卫员孙玉瑞、队员贾元福等6人在东魏村开展工作。国民党围剿流河的大城支队,调动了兴济高洪基部、唐官屯部、青县警察大队分三路共800来人包围了流河。东魏村是青县去流河的必经之路。听说有情况,父亲让侦察员出去侦探敌情,不料一出胡同口即中弹身亡。敌人见有情况也停住了脚步。

这时,我方在瞭望孔的侦察员,被父亲安排在敌人内部的卧底马有才发现,马有才马上用暗号向战友示意:敌人太多,快撤!于是,父亲带领队员向滕庄子方向突围,此时的母亲正怀着妹妹秀玲,行动不便,便对父亲说:“毙了我吧,不要连累你们,赶快突围!”父亲哪肯,随即命孙玉瑞照顾母亲,分两路突围。父亲带人朝一个方向跑去,孙玉瑞搀扶着母亲朝另一个方向跑去。子弹在头上“嗖嗖”乱飞,而这时,敌人的马队也来了,在离母亲只有50米处跑过,万分惊险。母亲他们跑出三四里地,枪声停了,敌人不追了,他们毕竟是来攻打流河的。

两个小时后,母亲和父亲汇合,突围成功。战争年代,父母冒着敌人的炮火,历经枪林弹雨,多次遇险,最终迎来了胜利。

感谢母亲,是她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兄妹八人;是她在父亲身处逆境时,给了父亲有力的支撑,与父亲共渡难关;是她一生操劳,身挑工作和生活的重担,为革命事业和我们家庭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2月16日,母亲病逝,享年81岁。

母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是严厉的,又是可敬的。

或许是上苍的安排,父母都出生在同一个村庄,都活到了81岁。2007年清明,父母的骨灰安葬在青县金牛镇的娘娘河畔,实现了父亲生前的愿望。父母在青县的大地上获得了永生。

2022-12-06 张建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5304.html 1 回忆母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