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第05版:05

踏遍运河两岸 “打捞”口述历史

期待沧州武术列阵突围

邢景会同献县淮镇关东拳名家邢大发后人座谈。(资料片)

本报记者 祁凌霄

沧州大地上自古就盛行习武之风,自明清尤其清代以来,大小村镇、各家各户,几无不习武者,武术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武术精神,已成为流淌于沧州人血脉中的核心因子,并影响了沧州的风土人情。为勾勒整体、鲜活的沧州武术面貌,挖掘武术文化,推动创新发展,文化研究者邢景会积近十年之功——

自2015年开始,7年以来,邢景会连续推出3本关于沧州武术的著作,名之为《武乡摭谭》《武乡续谭》《御河武韵》。描写了数百个沧州武林人物,讲述了千余个精彩故事,是继《沧州武术志》等资料之后,对沧州武术的一次整体呈现。更为可贵的是,系列著作描写了沧州武术的原生态,在保持事实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了从质到文的升华。

经典故事塑造经典人物

特色描写融入特色风情

人物因故事而生动,历史因故事而深邃。

翻开经典历史名著如《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无一例外,都写满了精彩的故事。正是“曹刿论战”“荆轲刺秦”“白虹贯日”等精彩故事,使远去的古人、黯淡的时空鲜活明亮起来,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投向历史文化的深邃。于沧州武术而言,龚遂劝沧州百姓“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故事,一下就把沧州人审视武术的长镜头拉伸到了西汉。

虽然沧州武术的历史可上溯到很远,但邢景会讲述沧州武术的故事是从明清开始的。经过历代战乱和明初以来的大移民,传承至今的沧州武术,基本是在明清民国时期兴起和繁荣的。正是这段600多年散落在沧州大地各个角落的武术传奇,成为沧州文化格局里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构成。虽然,沧州诸多的武术门类多是从外地传来,但经过600多年的融合演变,已生长成沧州区域特有的民俗风情。

讲故事之初,邢景会就翻阅过大量的武术资料。资料里或是概括性介绍或是学术分类或是传承脉络,对专门研究者有益,对普通大众来说则过于专业。“夏日炎炎,晚间在小院乘凉”,碱沙土上铺块凉席,仰望穹庐,“一边数天上的星星,一边听着老人们讲先人们的武术传说。故事十分遥远又似乎就在眼前,像远方吹来的微风带着一股碱沙土的咸味儿,让你感到十分亲切。”正因这种少年时的耳濡目染,邢景会在开篇之初,就把武术故事当作“盐碱大地上的奇葩”,把带着情感讲好这些故事作为梳理沧州武术文化一个绝好的方式。

清末民初的沧州武林,高手大师层出不穷,英雄好汉遍布天下,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有的听起来似荒诞离奇,但如果大师不能传奇,传奇的故事何以会有?流传中人们的添枝加叶,也是从武术到武术文化不断繁荣的硕果。况且,这些传奇的兴起,必有一个可溯源的故事本真。

邢景会说:“李书文号称神枪,枪扎苍蝇而壁不留痕;许多武林高手,背负重物,一夜之间可往返百余里。如果不到大师的境界,又怎能理解这些出神入化?正是他们极度虔诚,心静如水,挑战极限,才能至常人之所不及。”所以,在坚持故事本真的前提下,邢景会也描绘了这些传奇,同时带入这些大师们的生活场景以及周边的风情。有的拳种或门派会衰落乃至消失,但每个门派集大成者的经典故事,却会“像满天星斗,像莽原篝火,照亮我们,温暖我们,启迪我们前行”。

谈兴未艾睡在老乡炕头

乡野调查寻访知情达人

邢景会对沧州武术文化的打捞始自2013年。那时,他还在沧县政协岗位上,下基层采访的对象,几乎都是看起来与社会主流不相关的边缘群体。听他们讲武,眉飞色舞之间,更能感受到沧州武术文化在民间的温度。他先到有关部门按图索骥,而后也不要人陪,自己或骑车或开车悄悄进村,找到主家,摒去闲人,闭门长谈。

到老乡家座谈,有许多讲究。如果高高在上,嫌这里有土那里不干净,哪怕是擦凳子涮水杯这样细微的小动作,也会被看到眼里,产生隔阂,老乡也就不愿意畅所欲言。老乡家少有写字台,记录时,最好的铺垫往往就是饭桌。邢景会也不在乎,往炕沿上一坐,把文件夹垫在腿上,边聊边记,渴了就到水缸里舀口凉水,赶上吃饭,就放下桌子边吃边说。一个愿说,一个愿听,谈到天擦黑,干脆睡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彻夜长谈。

下乡时,邢景会还有一个经验——对人情世故要有充足考虑。多数老乡不愿意当着别人说,也有的因门派、传承、认识等不同而不想说,怕落下褒贬,被人嫉恨。因此,谈武术故事时,他一般是一对一,以打消老乡的顾虑。还有的老乡,虽然武术练得不错,但表达能力弱,精彩的故事常常说不全、谈不好,这时,他就转而寻访本村的“包打听”“百事通”。

在孟村新县镇罗疃村,他拜访了这村武术四大家族的后人,意犹未尽,几经辗转,又找到了当村“知情达人”黄占山。进了院,黄占山正在绑笤帚,对素不相识的来客,他并不惊讶。“他好像是备好课的讲师那样,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就进入了角色,像一个出色的演讲家,滔滔不绝地对我讲述了‘吴忠爷’的传说故事。最后还自信地说,他的口才同单田芳差不多。”遇到这样的“知情达人”,邢景会像听到武术故事一样,感到神奇。

乡野调查多方印证之后,为了保证史料更加准确,邢景会还会结合文献进行比对,去讹存真,进行再创作。采访完黄占山,经整理印证,他发现黄占山的“信口开河”几乎成了他所见的八极宗师吴忠最权威的资料。他意识到,破解沧州武术史上许多疑团的密码,往往在这些埋没于尘世中平凡的农夫口中。开掘深埋于黄土地下的文化宝藏,需要这些扛锄头、绑笤帚的长满老茧的手。

淘洗精华淬炼武术精神

运河长波涌动泱泱武风

《武乡摭谭》是邢景会第一本调查成果,用了3年;《武乡续谭》是第二本,又用去3年。其实,在2013年起,他就利用回乡的机会,陆陆续续采访收集武术故事,只是当时比较随意。随着了解的深入,他发现很多沧州泥土里长出来的故事,会随着人世沧桑而零落成尘。尘归尘土归土,历史精彩如不见,遗憾终生。于是,他的采访就从亲朋好友、老家的几个村拓展开来,及至民国时期的整个沧县。

然而,个人力量有限,经过斟酌,他选择了30余个代表性板块进行探访。但采访中所受到的震撼和洗礼,又促使他进行第二轮全沧州范围的探访,集成32个板块,讲述故事600多个。两书结合,覆盖了全市多门派多拳种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以近百万字的体量,保存并且加深了武乡的文化记忆。甚至可以说是首部完整系统、以历史真实性为基础的沧州武术文化风情画、散文诗。

记忆之外,是对武术精神的淬炼升华。

对沧州武术文化集体性记忆的梳理,促发梳理者以更开阔的视角反观武术。从技术上说,兼容并包,融各派精华于一炉的博大,成就了那个年代的大师辈出;从道德上说,见义勇为,救人于危难,又成就了大师们之所以令人钦佩的高尚;从民族情感上说,拥护变法,抗倭抗日,又成为一代代敬仰缅怀追慕的民族情怀。大师已矣,未来可期。这些,都是当今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开掘不尽的宝贵财富。何况,由武而文,由技术而哲学,武术与社会、自然学科有撕扯不断的脐带。

最近几年,大运河文化建设风生水起,流淌于沧州人心里的这条长河,对武术而言有哪些意义?“没有大运河,就没有明清以来的沧州武术。”邢景会意识到,用大运河这一新视角关照沧州武术,或许有更多新发现新体会,于是他发出“大运河飘来个武术之乡”的感慨。也因为这一感慨,他的《运河武韵》多了运河的欸乃声和烟水气。

风,从大运河上吹过。运河长波上摇曳着的侠义之气,被这风催生演化成一个个精彩的传奇。当沧州武术的传奇列阵集合而来时,武术文化打破因循故态而突围的未来还会远吗?

2022-12-15 踏遍运河两岸 “打捞”口述历史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6518.html 1 期待沧州武术列阵突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