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 洋:“80后”北航教授
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他祖籍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隆儿庄村,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表彰他在不规则小天体轨道动力学和小天体演化方向取得的研究成果,国际天文联合会把国际编号为42175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Yuyang”星。
2.马忠文:致力婚俗改革
“零彩礼”新风闻名全国
他是河间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任职以来,他致力于婚俗改革,3年间,河间市涌现出“零彩礼”新人887对,河间婚俗改革由此闻名全国;他还致力于脱贫攻坚,帮65户包联的脱贫重点户稳定脱贫,被群众称为“爱民局长”“群众书记”。2022年,他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3.马振东:义务行医
50年为万人祛痛
他是新华区一位武师,也是一位医师。74岁的他,从1972年开始一边免费传武,一边义务行医,如今整整50年。在他这里,不仅诊费、治疗费分文不收,就连他自己调制的中草膏药也都免费送。他还根据武术套路和气功功法编创了一套健身操,每天到公园传授。能帮人消除病痛,看到大家都健健康康,就是他最高兴的事。
4.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沧州身影”:
展示沧州风采,传递奥运精神
由石炳启、张林茹、刘慧敏等为代表的北京冬奥会“火炬手”沧州团队,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火炬传递中,他们以昂扬的姿态、坚定的步伐,圆满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向世人展示了沧州的风采、国家的形象。回到岗位后,他们以奥运会传递的拼搏精神要求自己、激励他人,继续投身于各自的事业中,为沧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5.朱玉森:身残志坚 自强及人
助百名残疾人就业
他是南皮潞灌镇龙门寺村人,身残自强的他在村里经营着一家五金厂。他深知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公司自创建就优先吸收残疾员工,已陆续安置百余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50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他的公司被市残联评为“残疾人扶贫基地”,他本人获评“河北省最美残疾人”。
6.吕国涛:爱琢磨爱钻研
多项交管成果省内推广
他是沧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公路巡警指导科科长。他创新的“任丘模式”,让村路有了管家,填补了当地农村交通治理空白;他提出“中重型货车靠右通行”,引入“智慧交管”,不仅提高了通行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事故率,全省推广了这一管理经验。他曾获“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100名交警”“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称号。
7.刘亚斌:全国刑侦能手
用生命铸就忠诚
他是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网安大队原三级警长,也是全国刑侦情报研判能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从警16年,直接侦办和参与侦破的刑事案件达500余起,其中重、特大案件80余起;曾数十次与犯罪嫌疑人短兵相接,先后负伤20余次,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今年5月7日,他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不幸殉职,年仅42岁后,被追授“燕赵楷模”称号。
8.刘连俊:武术名家
向世界传播中国武术
他是知名武师,在青县办武校传播武术。他以武校为依托,力促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厂,使当地习武健身蔚然成风。他多次在世界和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奖,在国际武术界享有盛誉。俄罗斯、法国、瑞士等国的武术爱好者纷纷前来拜师。他创办的八极拳国际训练基地,留下众多外国弟子习武的身影,也留下一段段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9.刘家烨:逐梦天宫
6次担任测量系统指挥员
他是从沧州走出的年轻航天人,从小就胸怀航天梦。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入职文昌航天发射场,从事火箭测试发射工作。先后担任“嫦娥五号”“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等重大航天任务的测量系统指挥员。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是他第6次担任测量系统指挥员。
10.李顺利:奋战疾控一线
是战士也是先锋
他是沧州市疾控中心主任,参与过抗击“非典”“四川抗震救灾”“支援新疆防控脊灰”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57岁、身经百战的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冲锋在前,为我市抗疫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还因此登上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舞台,参与国旗传递。
11.宋忠良夫妇:冬夜“捡”回流浪汉
精心照顾20年
他们是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的一对普通夫妇。1998年的一个冬夜,宋忠良在中捷友谊农场的大街上,看到一名聋哑智障流浪汉冻得瑟瑟发抖,就把他领了回来。本想帮助找到他的家人,却一直没有成功。夫妇俩从此把流浪汉当成亲人,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这一照顾,就是20多年。
12.张梅:党的二十大代表
公正司法办案上万起
她是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27年间,她坚守公平正义,办理案件上万起,以高超的司法水平解决了数不清的矛盾纠纷。她曾获“全省法院办案标兵”“全省优秀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今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是河北省法院系统唯一代表。
13.杨朝:昔日维和尖兵
今日救人感动全国
他是河间市果子洼回族乡杨刘庄人,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参加国际维和任务,并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和南苏丹西加扎勒河州行政官嘉奖,目前在北京市工作。今年6月,一名4岁男童因急性气道梗阻,心脏骤停。他听到呼救声后,冲上前去,双膝跪地施救,全然不顾双膝磨破。他救人的视频在人民网等媒体发布后,感动无数人,后入选“北京榜样”“沧州好人”。
14.肃宁圆通快递:4万快件中寻药
“救命包裹”暖人心
今年3月,疫情发生。献县的王先生被隔离在小区,他患有白血病,在网上购买的救命药却被滞留在圆通速递肃宁转运中心,无法按时服用。转运中心得知情况后,组织20多名被封控在中心的快递员翻找包裹。他们争分夺秒,3小时后,终于从4万多件包裹中找到了救命药,在当地交警帮助下,连夜送到王先生手中。
15.“帮烈士寻亲”志愿者团队:
致敬忠魂,帮120余名烈士找家
他们是沧州日报“帮烈士寻亲”志愿者团队,由记者、热心志愿者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自2019年起,他们查阅史料、走访村落,足迹遍布沧州及周边省市,坚持为埋骨他乡的烈士寻找亲人。3年多来,共寻访120余名烈士亲属(或烈士安葬地),最终为60多名烈士找到家。他们还开展了“帮烈士画像”公益活动,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16.赵松山:小麦专家40年坚守
站在农业科研最前线
他退休前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沧州试验站站长,也是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员。他和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选育出14个国家级、省级审定的小麦品种。退休后,他受邀加入中科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振声课题组,继续开展抗旱耐盐碱小麦育种工作,并指导学生从事田间试验。为了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69岁的他依然奔忙在地头田间。
17.胡宗权:创新农村养老模式
孝老食堂全省开先河
他是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退伍不褪色,一直保持军人作风,认准的事,就要坚持到底。多年来,他不仅带领村民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所创的农村义工组织、白事简办、孝老食堂等做法,在当地乃至全省都有开先河的意义。尤其是孝老食堂,探索出了一个基层互助养老新模式,被作为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18.姚旭华:土专家怀绝技
40年研发秸秆沼气
他是个身怀绝技的沼气土专家,青县东姚庄村人,从上世纪开始,就潜心钻研沼气技术,并获国家专利。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的特大型地上罐秸秆沼气工程,都是采用了他的独特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2013年,他又发明地下秸秆沼气反应堆,并在青县和天津、辽宁等多地成功推广,广泛用于轧钢生产、食品制作、冬季供暖等,成功替代传统能源。
19.阎锦婷:为爱守护
用心唤醒“星星的孩子”
她是沧州师范学院副教授。2018年,她牵头成立“沧州师范学院儿童语言康复研究所”,并组建起一支精干的学生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将成果服务于社会。截至目前,已免费为幼儿园及特教学校、医院、机构等200余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自闭症儿童、听障儿童等做了语言认知能力的测评及康复训练。
20.谢清洁:“雷锋奶奶”离世
把大爱至善留在人间
她是沧州市北环桥社区原党总支副书记,一生践行“雷锋精神”。她不富裕,但逢难必捐,几十年来,累计捐款百万元;她每月都到福利院为老人和孩子理发,一理就是30年;退休后,她又到社区当义工,好事做了一辈子。她曾获得“全国首届‘雷锋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多项荣誉。2021年12月31日,谢清洁因病去世,享年82岁。她去世后,全城纪念,纷纷传承她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