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第06版:06

海兴小山一带 曾驻扎冀鲁边区党政军机关

武金琢

边区党委书记王卓如(右三)和战友们

海兴是我的家乡,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地域之一,冀鲁边区的党政军机关曾一度设在海兴小山一带,成为全区的指挥中心。少年时,我就经常听到冀鲁边区在家乡一带的革命故事,虽然时间己过去80多年,但只要讲起这段红色历史,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当时冀鲁边区所辖将近20个县,海兴小山这一带十分偏僻,能把冀鲁边区的大本营迁到这里,是对这一带党组织和人民的极大信任。这是海兴红色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也是海兴人民永远的荣耀和骄傲。

冀鲁边区根据地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包括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的大片地区,开始党政军机关设在今山东省宁津与乐陵交界的大桑村一带。

1942年7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险恶的时期,由边区党委书记王卓如带领,冀鲁边区的党政军机关逐步转移至小山一带。党委机关驻在今苏基镇邢王文村(离我村仅两公里),边区政府、军区、政治部、后勤部等分别驻进邢王文村附近的曹庄子、山后、盘洼、冯家堡、狼坨子等10多个村及望子岛,担负起领导全区抗战指挥中枢的重任。之后,冀鲁边区所属的北海银行印钞组驻进献庄、马厂、付常丰村,粮食总站、军械厂等驻进曹庄子等村,《烽火报》社驻进傅庄子、小山一带;后方医院设在山后、曹庄子等村,被服厂先后设在张王文、大摩河、曹庄子等村,使这一带成为冀鲁边区名副其实的党政军指挥中心。

党中央对这一时期的冀鲁边区建设非常重视,刘少奇、罗荣桓等同志都作出过重要指示。1942年7月,刘少奇在山东莒南县听取冀鲁边区汇报后指示:冀鲁边区战略地位很重要,是将来反攻的前哨阵地,一定要想尽办法坚守阵地,坚持斗争。刘少奇的指示给了边区党政军民很大鼓舞。8月份边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分析日伪“大扫荡”后的边区形势,制定了坚持边区抗战的战略方针。随之,领导边区700万军民开展了反“扫荡”斗争,给予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在这期间,冀鲁边区军民与叛徒邢仁甫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43年6月30日,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115师教导第6旅副旅长黄骅在大赵村主持召开侦察通讯工作会议,叛徒邢仁甫(时任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兼115师教导第6旅旅长)派军区手枪队长冯冠奎借请示工作为名突然闯进会议室,当场枪杀了黄骅等7名同志、打伤4名同志,后又打死一名通讯员后逃窜。事件发生后,军区政治部主任刘贤权立即带领人员到大赵村把8名同志的尸体运到小山一带掩埋,把4名伤员接到山后医院救治。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党政军内揭发邢仁甫的叛变罪行,让军队干部战士认清真相,稳定了人心,控制了局面。最后邢仁甫只身投敌,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枪决。经过这场斗争,边区的党政军民经受了考验和锻炼,更加团结一致、富有战斗力。

在这期间,冀鲁边区在此创办了《冀鲁日报》。

1942年7月,1938年创办的《烽火报》先是随军区党政军机关由盐山一带迁移到军区驻地邢王文村附近的付庄子村,后又转到曹庄子、狼坨子等村。1942年12月,边区党委决定将《烽火报》与军区政治部办的《前进报》合并,成立《冀鲁日报》社。《冀鲁日报》在残酷的环境中坚持出报,为边区军民传送延安党中央的声音,报道抗日战争的消息,反映抗日军民的斗争和生活,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鼓舞军民斗志的号角、揭露和打击敌人的利器。

在这期间,由冀鲁边区领导的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坚持在这里印刷货币北海票,坚持与敌人进行货币斗争。

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创建于1941年5月,先后在周良志、小山古地道和沃土村坚持印钞,1942年8月印钞组迁至献庄、马厂一带。印钞组设在献庄农民赵中伦家羊栏下面的一个地下室里,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印钞组印制了数以万计的钞币,对于冀鲁边区稳定市场物价、保证军需民用和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战胜敌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期间,冀鲁边区驻地一带村村都建成了堡垒村,曹庄子村尤为突出。

1942年7月,冀鲁边区党政机关迁至小山一带后,军区后勤单位的兵工厂、被服厂、鞋帽厂、电台、情报站、粮站、医院、《烽火报》印刷厂陆续转到曹庄子村。从此,曹庄子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场对军区8个后勤单位的保卫战。一次日伪军突然来曹庄子村“扫荡”,生产设备来不及转移,几个负责安全的村民连同他们的家人,把20多台制袜机全部藏到两眼水井里,从而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医院的病床就设在农户家中,有时家家户户住满了伤员。1942年,日军在冀中地区进行“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军区转来100多名伤员住在曹庄子,于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护理伤员,烧开水、做饮食,照顾得无微不至。当伤员们康复后回冀中时,全村老少到村头送别,伤员们个个流着泪依依不舍。

在这期间,冀鲁边区在这里安置冀中军区的有关人员进行整休。

1942年,日伪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五一大扫荡”。冀中八分区教导队、冀中军区参观团和后勤人员500余人、武装宣传队70余人,还有马本斋率领的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及冀中八分区二十三团,先后跳出敌人包围圈来到冀鲁边区,在小山、苏基一带驻扎、整休。前后达4个月,直到9月份后陆续返回冀中。在此期间,冀鲁边区驻地军民倾其所有,为抗日勇士们提供了衣食、住所等,两区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在这期间,冀鲁边区党政军机关人员与驻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血肉相连。

当时,边区党委书记王卓如常驻邢王文等村,政治部主任刘贤权常驻毕王文、苏基等村,军区副司令员兼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黄骅常驻盘洼、山后等村,宣传部长李启华常驻大梨园等村……驻村干部战士经常为房东担水、扫院子,驻地群众向亲人一样保护军区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结下了鱼水之情。新海县县委书记叶尚志曾在山后、小山村养伤一个多月。无棣县县委书记张晨光,新海县两任县长刘冠英、王飞等,为躲避敌人搜捕都在曹庄子村居住过,得到了群众的保护。有一次,黄骅副司令员率领部队在大梨园村整休,突然遇到日军来“扫荡”,由于所带文件来不及带走,就委托房东林同堂父子帮助保存好,事后再来取。为了保护好文件,林同堂父子冒着生命危险把文件藏到一个屋子的烂柴火堆里。敌人来后,逼着让林同堂父子交出文件,父子俩异口同声说没见着。敌人又朝着柴火堆用刺头乱扎,但没发现破绽,气急败坏地走了。过了几天黄骅派秘书将文件取走,多次表示感谢,而林同堂父子却平静地说,我们老百姓应该这么做!

1944年1月,抗战迎来了曙光,山东省委、山东省军区决定: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成立渤海区。这时抗战开始逐步进入反攻阶段。从此,冀鲁边区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冀鲁边区党政军机关在今海兴县境内共驻了两年多的时间。两年多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给海兴县这块土地的人民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给海兴人民增添了无上的荣光,并且转化成了激励海兴人民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2022-12-27 武金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7610.html 1 海兴小山一带 曾驻扎冀鲁边区党政军机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