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5日
第06版:06

文艺范儿唱响夕阳红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朱秀芬(右)指挥合唱队唱红歌

艺术团成员在表演结束后合影

搭金钱、搭时间、搭精力,在艺术团里,朱秀芬的付出有目共睹。

可她觉得这没什么。相反,她还要感谢大家的帮助,帮助她从烦闷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拾自信。

“叮咚”一声,手机响起,沧州市仁和文化艺术团的微信群里多了一条新消息。

由艺术团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网络版元旦晚会,被编辑成美篇发布出来。文字、视频、图片互相穿插,人们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也不禁为编辑这条美篇的朱秀芬点赞叫好。

开一扇窗

今年66岁的朱秀芬,是仁和文化艺术团的副团长。

她有一副热心肠,整天乐呵呵的,这几年没少为艺术团搭金钱、搭时间、搭精力。

在这个拥有4200多个成员的团队里,她的付出有目共睹。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3年前,朱秀芬的生活还是另外一种状态。

16年前,朱秀芬从沧州市锻压厂退休。生活突然闲了下来,再加上更年期,这让朱秀芬难以适应:“10多年里,我每天烦躁得不行。心里就像一直烧着一团火,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

一个偶然的机会,多年的好姐妹邀请她一同参加仁和文化艺术团的2021新年联欢会。内心烦闷的朱秀芬,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联欢会上,艺术团成员热情地欢迎了她。唱歌、朗诵、书法、舞蹈……大家纷纷登台献艺。热闹的场面也感染了朱秀芬,让她不禁想上台表演节目。“那天的气氛真是太好了,每个人都很热情、快乐。就像帮我打开了一扇窗,心里一下子豁亮了!”

从那天起,朱秀芬加入了仁和文化艺术团。

委以重任

朱秀芬年轻时喜欢跳舞,于是被分到了艺术团舞蹈队。她每天和队友们到公园排练,饭可以不吃,但舞不能不跳,心里的烦闷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为了让她充实起来,刚一加入艺术团,大家就推举她担任微信群的管理员。

当时,朱秀芬要管理的微信群一共有4个,群员加起来有七八百人,维持微信群纪律、组织艺术团活动、为新入团成员分队分组……朱秀芬每天忙忙碌碌,可心里却特别敞亮,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样,越转越有劲儿。“好像找回了年轻时的状态,觉得自己还有价值,还能做很多事!”

没多久,朱秀芬又被委以重任——由她牵头,组建合唱队。

朱秀芬立马把这当成了头等大事,为合唱队定方向、打电话邀请朋友加入……不到一个月时间,合唱队就集结了100多位队员,各行各业的人都有。“那些天,合唱队微信群每天都有新成员加入,人数嗖嗖地涨。”朱秀芬开心地说。

合唱队成立起来了,朱秀芬任队长。她和大伙儿一起唱红歌,又带动大家一起参加市义工协会的公益活动。在小区、在乡村,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合唱队的身影。观众们认可叫好的同时,也纷纷加入进来,进一步扩大了艺术团的规模。

回馈他人

去年年初,朱秀芬成了艺术团的副团长,她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演出上。

为了丰富演出节目,她在合唱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舞蹈队,经常和团长一起带队出去慰问。

在敬老院,他们不光演节目,还给老人们带去水果,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做按摩、收拾屋子。

其实,与这些老人相比,朱秀芬和队员们也年轻不了多少,可他们从不抱怨,在敬老院一待就是大半天。“虽然很累,但大家心里甜,觉得这么做很有意义!”朱秀芬说,“老人们高兴,我们就高兴!”

这些年,仁和文化艺术团名声在外,常有商家邀请他们前去表演。其间,难免会和公益演出相冲突,但不管商家给的酬劳多么诱人,他们都会选择公益演出。

作为一个民间团体,仁和文化艺术团的大部分活动经费,都是成员们自掏腰包凑起来的。

朱秀芬知道大家不容易,总是自己多分担一些。买水果、买设备、买耗材……她默默为团队出力又出钱,有时候甚至还会喊老伴儿来帮忙。

策划活动、排练节目、组织线上晚会……朱秀芬每天都不闲着。成员们有事也愿意找她开解,团里的事、家里的事,她都有求必应。

在艺术团成员心中,朱秀芬付出很多,可她却觉得这没什么。相反,她还要感谢大家的帮助,帮助她从烦闷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拾自信。

2023-01-05 本报记者 张智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8329.html 1 文艺范儿唱响夕阳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