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世峰 本报通讯员 王鸿凯
作为我市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日前,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展陈布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以杂技、武术等沧州特色非遗项目为重点,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效,跨入非遗系统性保护新阶段。
历久弥新:
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沧州历史悠久,经过岁月的磨砺,逐渐形成了包括渤海文化、运河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诗经文化等在内的特色文化脉系。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世代勤劳质朴的沧州人,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表演形式、实践活动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沿袭下来,创造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海狮城,文武沧州”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标识。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指示要求,积极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制度。2021年,市“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指明目标方向,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
在普遍发动、全面普查、细致梳理、逐级申报的基础上,我市建立了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目前,我市辖区内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124项,市级非遗项目435项,县级非遗项目788项;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5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5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32名,县级非遗传承人889名。我市现已建立包括调查记录、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体验设施、书籍影像资源在内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认定了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夯实项目保护责任,加强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
传承有序:
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得到新提升
日前,在新华区东方世纪城社区,市级非遗传承人张英英正在线上向社区居民教授面塑技艺。“社区专门建立了非遗活动室,为我们传承非遗提供场地,我也会尽自己最大力量把面塑这种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张英英说。
据了解,我市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以激发非遗保护传承活力。
沧州落子、黄骅麒麟舞、东光泥塑等非遗项目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教授非遗技艺、普及非遗知识;在吴桥县、东光县、河间市、南大港产业园区建立非遗传统手工艺品进景区试点,设立了非遗专区,各精选10项以上本土代表性非遗项目统一投放、展示展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在运河区南湖社区、一中前街社区等地设立非遗传承体验点,在社区实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活动。沧州师范学院、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被命名为“河北省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泊头六合武馆、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青县哈哈腔传习所、沧州木板大鼓传习所、沧州劈挂拳武术馆、沧县狮舞传习所、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黄骅高家口武馆被命名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沧州郭氏镂空木雕艺术有限公司、河北三井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沧州同聚祥酿酒有限公司被命名为“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20年以来,我市全力申建国家级杂技文化(吴桥)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保护区规划纲要并通过了国家文旅部专家评审,申报成功后将填补我省没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白。
连接生活:
非遗打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径
2022年6月,市文广旅局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沧州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沧州市非遗购物节。此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既有非遗精品线上售卖、线上直播和线上答题活动,又有线下非遗展览、线下非遗美食体验售卖和现场非遗知识宣传等活动。
“这项活动突出大运河沿线非遗项目特色,找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非遗也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组成部分。”市文广旅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按照国家、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战略部署,我市在各县(市、区)设立非遗工坊70家,其中,南皮县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助力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促进增收。举办沧州市“非遗购物节”,打通了非遗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的文化消费品牌活动。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2022年10月中旬,我市精心策划推出3条大运河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并组织了现场推介,谋划开展大运河非遗旅游精品线路首发体验活动,让非遗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宣传推介:
非遗成为展示沧州形象、传播沧州声音新平台
不断加大非遗推介展示力度,持续构建非遗现代传播格局。近年来,沧州非遗在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2019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家级、省级大型展会上接连亮相。
2019年我市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举办“全国杂技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会演”活动,来自北京、天津、黑龙江等8个省(市)、20余个杂技类非遗项目参加展演,新华社等多家中央级媒体进行了报道。2020年9月,我市在大运河公园成功举办“流动的文化”——大运河非遗大展暨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吸引线下观众6.5万余人次和线上1200余万次点击。
今年年初,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市非遗购物节,开展了非遗线上售卖、非遗工坊云探店、非遗饭馆云探店、非遗线上挑战答题和大运河非遗项目展览等活动;编印了《非遗沧州》《文脉沧州》《中国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摄影集萃》等图文资料。同时,制定印发了《学起来——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方案》,谋划开展非遗知识宣传普及、非遗知识竞赛等活动,借助线上线下各类平台对我市非遗进行大力宣传和推介,群众得以走近非遗、体验非遗、品味非遗、爱上非遗。
沧州,正朝着“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的场景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