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2日
第05版:05

登瀛桥四问(下)

祁凌霄

三、“梁王志公”说的是谁?

杜林石桥北侧栏杆上还有一处雕刻,雕有人物故事,惜已残损,不甚了了。人物故事之上,自东而西,刻楷书四字“梁王志公”。对此,大众茫然,猜测纷纭。当时,赖宝国认为,此四字或许读为“梁,王志公”为妥,梁是朝代或地名,王是姓氏,志公是名字。但为何如此“句读”?王志公又是何人?这种断句亦无史据。

历史上,以“梁王”为封号的人数不胜数,以“梁”为地名者,代有更替,若从此入手,无异大海捞针。考虑四字对称的习惯,联想到杜林石桥雕刻多以神话宗教故事为主题,假定断句为“梁王,志公”,以“志公”二字作为名字入手考证,从宗教人物里寻找,找到“志公”与“梁王”的必然联系,就好办了。

人们对《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比较熟悉,其实这首歌是化用了历史上的《万空歌》。《万空歌》的作者就是志公。志公是中国佛教史上大名鼎鼎的高僧,与达摩祖师几乎同时,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齐、梁。当时,达摩东来,与梁武帝萧衍话不投机,一苇渡江。梁武帝请教志公和尚,志公说达摩是乘愿再来的得道高僧。梁武帝素来敬服志公,闻言后悔,想去追赶。志公说:就是召集全国之人去追,也追不回来了。

志公和尚也称宝智禅师。据说他生于树上鹰巢之中,被人收养冠以朱姓。出家后,具多种神通。梁武帝即位,以国师待之。他为梁武帝做过不少法会,示现地狱变相及去世亲人音容等,侯景叛乱、梁武帝享国的时间,也多被他预言。至今在民间广为流行的《梁皇宝忏》,就是梁武帝为超度生前嫉妒成性的亡妻郗氏,请志公和尚等人所集。因二人关系甚深,故二名连用,逐渐成习。

四、“仙鹤‘()’云”?

登瀛桥南侧栏板图案之上,刻有四字“仙鹤‘()’云”。因几百年风化,“()”字比较模糊,字口与石材颜色对比度很差,是否缺失笔画,现场不能确定。后又烦请读者白文歧专程拍摄了原始和涂黑字口后的图片。

清晰图片传来后,首先推翻了几个认识。

首先,许多文章都把“仙鹤‘()’云”读为“仙鹤‘窠’云”,然而词义费解,就图片观察,非也。字画下部不是“果”,而是“卓”。

其次,现场有人提出,“()”上面部首似乎是“穴”,经过推敲,亦不是。如是“穴”字头“卓”字底,那么就是“窧”(音 zhuo)字。此字极生僻,《新华字典》《辞海》《康熙字典》《金文编》《古文字类编》《说文解字》等权威辞书均未收载。且就能查到的蛛丝马迹来看,“窧”字从古到今,没有人给出过字义。桥,是大众通行之物,顺带普及当时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和文字,当是其功用,用如此生僻且无字义的字,显然不合适。经过对两种图片的反复对比,“()”字顶部本来就没有上点,并非磨损。

古人写字,同一字多有变体、异体、正体、俗体、阙笔、略写、避讳等,这是不是变体字别体字呢?经查,在唐虞世南书写的《孔子庙堂碑》、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和一些北朝碑刻中,“()”字上部部首,有过似曾相识的写法。再考金文、瓦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等古文字源流,无上点的“穴”,作部首时,通“网”、“冈”、“四”,于是一下豁然。“()”字当为“罩”。

为了证明推断的可靠性,再次翻阅金文、隶书等碑帖,果然在隶书《蛰道人碑》中发现同样写法的“罩”字。最后,在《汉韵分印合编》《康熙字典》里更为明确:这4个部首通用。

至此,四字已能认定为“仙鹤罩云”。或许有人还会认为“罩”云词义不通。其实,对某一字,有本意,有引申义、衍生义多种解释,语境不同,意思不一。此处,大的语境是桥身栏杆图案多为登科、成仙、劝善意,小的语境是仙鹤和云的关系。而明代中后期,高级文官的官服,以仙鹤为题材,道教也与仙鹤密不可分。无论成仙还是成为高级文官,都与仙鹤有关。“罩”字,本义是渔网,后演变为盖住,在“仙鹤罩云”里,可解为超越、超拔、凌驾之义。

关于登瀛桥,尚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决,本文亦是初步探索。如能抛砖引玉,引起有识之士对这座古桥有更多更深的探究,则对丰富沧州文化大有裨益。

2023-01-12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1960.html 1 登瀛桥四问(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