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张文庆是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冯家堡村的一名普通渔民。从小喝着渤海湾的水、迎着渤海湾的风、乘着渤海湾的船长大,老人天生一副大嗓门,很直很爽很义气。问老人一辈子最看重什么?老人想了想说了两个字:情义。
山高水长
不忘多年老友情
海水咸,盐碱滩苦,驾船经历过无数风浪的张文庆,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他打开抽屉,里面放着一摞发黄的信笺,这就是他和老友李岩滨之间27年前的通信,他一直保存着。
1987年夏,某部在黄骅靶场打靶训练期间,部分战士住在了村里。一天,张文庆在村里河边清洗捞到的鱼虾时,巧遇战士李岩滨。二人相差7岁,却十分投缘,建立了纯洁的友谊。打靶训练结束后,李岩滨要离开了,临行前,将自己的军用水壶留给张文庆以作纪念。第二年,张文庆接到了李岩滨的来信。信中说,他所在部队被派往中越自卫还击战前线,从此杳无音讯。
张文庆一直牵挂着李岩滨。1995年春节前,他收到了李岩滨从北京寄来的新年贺卡,二人再次取得了联系。原来,李岩滨从部队转业后,安置到北京市一家银行工作。老哥俩鸿雁传书了一年左右,再次失去了联系。张文庆一直记挂着老友,经过多年不懈寻找,终于在2019年与李岩滨第三次取得了联系。这对阔别32年的朋友在微信视频对话中诉说相遇时的故事,感慨岁月变迁,百感交集。原来,那段时间,张文庆与李岩滨几乎同时搬家,彼此寄错了地址,这才失去了联系。
后来,张文庆再次搬家,却一直珍藏着二人之间的通信。他说,保存信笺的目的,就是为了等待某一天通过信笺上的信息与老友取得联系。
雪中送炭
寒夜义救落难兄弟
1990年寒冬的一天深夜,张文庆回家时看到村边公路上两个20多岁的小伙儿正仰卧在车下,手忙脚乱地修理着汽油三马车。天寒地冻,张文庆心生恻隐,问他们怎么回事。
原来,他们是一对兄弟,从天津郊区来这边买白菜,车抛锚了,修了半天也没修好,正不知该怎么办。冯家堡也没旅店。闻此,张文庆于是把这对素不相识的兄弟领进了自己的家门。
兄弟俩对他感激不尽,但家里人却都面有难色。张文庆说:“咱们要是他们呢?谁都会有困难,尽力而为帮一把吧。”张文庆的妻子听了,赶紧生火烧水做饭。冬夜里的一顿热饭再普通不过了,对于这对兄弟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几年后,兄弟俩从天津去山东,路过冯家堡,专门下车登门拜访,拉着张文庆的手不停念叨:“大哥一家有情义呀!”
奋力灭火
救人同时保住一条大船
2001年正月的一个深夜,张文庆回家时发现一艘停泊在河中央的大型木船冒着滚滚浓烟。寒冬季节,河中都是一尺厚的冰块,船只不能移动,而此时河中船连船,一旦一艘船失火,很可能出现火烧连营的后果。
见此情况,张文庆没有丝毫犹豫,他挽起裤腿,踏上冰河,爬上失火的大船,朝着火点扑去。经过近两个小时奋力扑救,终于将火扑灭。凌晨,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刚刚休息了几个小时,李姓村民一家老小登门拜谢:“老张,你就是我们李家的大恩人呐!”
原来,李家当年冬天刚东借西凑从唐山买来一艘大船。当晚,李家年仅20岁的小儿子住在船上,饮酒后迷迷糊糊睡着了。船舱里使用的是蜡烛照明,小伙子忘了熄灭蜡烛,烛芯引燃了身上盖的被子。等到李某被火势惊醒,船上早已浓烟滚滚,他想跑都来不及了。幸亏张文庆及时赶到,扑灭了大火,否则就可能船毁人亡。
李家人表示,大船是他们家的命根子,儿子更是命根子,这份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们拿出了酬金,却被张文庆直接拒绝了:“都是吃海边这碗饭的,谁看到都会这样做的!”
张文庆的儿子张发利说:“父亲是典型的黄骅汉子性格,一辈子重情好义、古道热肠。他特别看重传统美德,总喜欢帮助别人。邻居们遇到修理桌椅板凳、自行车等事情,都喜欢找父亲帮忙,父亲也总是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