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 魏志广
随着电影《满江红》的热映,人们对抗金名将岳飞及其词作《满江红》的关注热度居高不下。在沧州大运河边,有个美丽的村庄——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村,居住着岳飞的后人,他们是岳飞五子岳霆的支系,明代永乐二年北迁到沧州,定居于此。这里有岳庙、岳飞塑像、岳氏家谱,还有3000多名岳氏族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村里及周边的岳氏后裔都会来此祭祖。岳庙如今是沧州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500年岳庙
风雨沧桑思忠魂
2月1日,记者来到大白洋桥村。村中的岳庙大街上,耸立着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上书两个大字:岳庙。两边墙上,各镌刻着“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大白洋桥一村党支部书记董文福介绍说,明永乐二年,岳氏族人北迁至此,明正德10年左右,修建了这座庙,距今已经历500多年风雨沧桑。历史上,岳庙曾多次修复,最近的一次在2001年,经市政府及文化部门批准重新翻修。
正说着,岳庙内走出两位老人。一位是80岁的岳居廷,一位是77岁的岳彩廷。“这上面的砖雕,还是明代的。”两位老人指着岳庙两侧的砖雕说。蓝天白云下,只见砖雕非常精美,上有花饰祥兽。庙前有上马石、下马石,还有一对石狮子,看起来都颇有年代感。岳庙贴了新春联:羔豚命祭常相伴,青砖灰瓦岳庙存,横批是:浩气长存。
走进岳庙,转过红色影壁,便是忠孝堂,里面供奉着岳飞及其长子岳云、次子岳雷。三尊塑像雄健豪迈,色彩鲜亮。岳飞为坐像,手持宝剑,威风凛凛,身后是“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岳云与岳雷为站像,一个执枪,一个拿双锤,将门虎子,威武之气不可挡。
忠孝堂内雕梁画栋,四周墙上绘着岳母刺字、岳飞抗金、风波冤狱等岳飞的故事。27世传人岳居廷,说起先祖,语气中又是敬慕又是自豪: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人,宋代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在北宋末年投军,在10多年军旅生涯中,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所向披靡,无一败绩。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一路大败金军,一直打到朱仙镇。与此同时,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遭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起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居廷还是村书法协会会长,每年春节前,他都会为岳庙和忠孝堂题写春联。今年撰写的是:岳帅提师光复中原浴血奋战救同胞出深渊,徽钦被俘高宗南渡割地求和陷万民于水火。
老人激动地说:“每次撰联题字,我的心情都特别激动,都会想起祖先当年的雄心壮志和英雄壮举。我想,岳飞离开我们这么久了,但每次想起还是让人无比怀念,这是精神的力量,更是我们家族的财富!”
忠孝堂外西边的墙壁上,题着岳飞的《满江红》。白墙黑字,笔走龙蛇,气势凛然。“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居廷、岳彩廷,还有更多的岳家后裔们,说着说着,都不禁红了眼圈。
大白洋桥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明提议,可以再叫些人一起来诵读。大家来到岳庙大街上,问村民们谁有兴趣。村民们都很踊跃,不一会儿就来了十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毕恭毕敬站在忠孝堂前,朗声诵读《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蓝天白云下北风烈烈,大家却读得热血贲张,激情满怀。
书法真迹背后
是民族英雄的心路历程
岳庙内东西两边的墙壁上,分别镌刻着岳飞的书法真迹。其字不讲工巧,不论细节,笔势大开大阖,一泻千里,豪迈的英雄气概,就挥洒在字里行间。
电影《满江红》中所讲的故事,发生在岳飞被害4年后。而岳庙中这幅岳飞书法真迹,则为我们讲述了他被害4年前的一件往事。
那是宋绍兴戊午年,即公元1138年。这年中秋节前的一天,岳飞行旅匆匆,经过南阳,拜谒武侯祠,夜晚遇雨,宿于武侯祠内。他秉烛细看祠内墙壁上诸葛亮的文词诗赋,以及祠堂前面的两座石表、历代先贤赞颂诸葛武侯的文章,不知不觉间泪如雨下。这一晚,他竟不成眠,坐以待旦。第二天一早,道士献茶后,拿出纸来请他题字。他“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一气呵成,留下了这幅书法真迹。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遥想岳飞当年,挥毫至此,一定和当年的诸葛丞相一样,心中所思所念,唯有江山社稷。
此时,宋高宗决定议和,这年秋,他分别召见三位大将,其中就有岳飞。岳飞提出:“敌国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宰相谋国不善,恐为后世讥议。”他这样态度坚决地反对议和,让宋高宗与秦桧耿耿于怀。这年岁末,宋高宗还是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的“戊午和议”。只不过金朝随即发生政变,主战派主政,撕毁了宋高宗求和的美梦。这样,岳飞又在抗金的路上坚持了4年,直到绍兴十二年,宋金再次议和,签订“壬戌之盟”,岳飞被害风波亭。
4年前,端倪已现。明知抗金之路千难万险,岳飞还是一路向前。
这一年,他的小儿子出生了。这个消息应该给军旅中的岳飞带来了几分快慰。他给幼子取名岳霆,希望岳门一贯的雷霆之气能在抗金路上直捣黄龙。
今年是岳飞诞辰920周年。当人们在街头巷尾或网络空间,热烈地讨论着电影《满江红》时,我们在大白洋桥村岳庙,走进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心路历程。
几百年血脉传承
村里曾出过7位岳姓烈士
大白洋桥岳氏,就是岳霆的支系,至今,他们还保存着世代传承的谱系。
岳庙对面,是个广场,当地村民都称这里是岳庙广场。广场中耸立着一座岳飞的石像。“岳飞像分文像和武像,这尊石像和岳庙内的塑像都是武像,家谱里的是文像。”岳居廷说。
老人抱来5大本家谱给我们看。“岳飞被平反后,后人读书进仕。明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11世传人岳权率子孙随龙北迁,从湖北黄梅来此定居,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600多年。”老人说,岳氏是大白洋桥村的大姓,现有3000人左右,目前已传续到36世。大白洋桥村岳氏开枝散叶,迁往黄骅、南皮、青县、泊头等地。他们每年都要举办祭祀活动,纪念先祖。天津静海、河北沧州、山东利津三地岳飞后人曾齐聚岳庙,举行三地联宗仪式。
大白洋桥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明说,村里有岳氏血统的,比3000这个数字要大得多。比如他自己,母亲姓岳,他算岳家的外甥,虽然不姓岳,身上却流着一半的岳氏血脉。
翻开家谱,“岳母家训:尽忠报国”特别醒目。岳母的这四字家训,也是岳氏一门的家训。岳居廷介绍,当初,岳母在岳飞背后刺字的内容并非“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后来皇帝为褒奖打了胜仗的岳飞,赐他一面旌旗,旗上写有“精忠岳飞”。后来人们便把岳飞后背的字传成了“精忠报国”。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入侵的日寇,岳家儿郎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奋起反抗。他们加入抗日队伍,走出大白洋桥村,来到冀中、青沧交县等前线,与鬼子浴血奋战。据统计,抗战时期,仅大白洋桥村就涌现出岳如林、岳纯信、岳巨章、岳国和、岳国祥等5位烈士。解放战争中,岳连升、岳桂文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个村、一个姓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出了7名烈士,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岳明红,全国岳飞思想研究会监事,也是大白洋桥人。她说,一部电影产生了《满江红》热、岳飞热。而实际上,岳飞的思想和精神具有历史穿透力,即使放在今时今日,仍值得好好弘扬和传承。比如,岳飞曾提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些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太祖拳代表性传承人岳振忠,也是岳氏后裔。如今,他和儿子岳天逊致力于沧州武术的传承。看完《满江红》后,岳天逊很受鼓舞,岳家人身上的那股倔强和使命感被激发出来了,他说,自己更坚定了在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岳庙还是沧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岳飞的诞辰纪念日,除了岳氏宗亲外,附近学校的师生也会前来参加活动。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奠,而是爱国主义、忠孝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