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株蝴蝶兰节前售罄
春节期间,鲜花成为不少家庭的心头好,鲜花消费也迎来了高峰期。沧州市区绿博园花木市场交易繁忙,不时有客户找到沧州绿宣花卉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金松,想要订购蝴蝶兰等鲜花品种,但都抱憾而归。
“抱歉了,基地今年的蝴蝶兰都卖完了,请到其他公司看看吧。”
近期,随着线下消费的活跃,狮城的花市再度火爆起来,让沧州众多鲜花企业畅享年度消费盛宴,绿宣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国内市场尤其北方市场对蝴蝶兰成品花卉需求日益旺盛,吸引绿宣公司进入蝴蝶兰种植领域。
“华北、东北市场对蝴蝶兰需求日益旺盛,其中北京市场年需求量在200万株,但市场只能满足一半需求,同时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也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刘金松从中觅得商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17年,刘金松创建了沧州绿宣花卉有限公司并落户盐山。公司种植基地一期占地15亩,建成6000平方米的智能温棚,产品主打北京市场。
同时,刘金松飞赴昆明、广州等地,向当地蝴蝶兰种植高手学习新品种的组培技术。
初步掌握蝴蝶兰品种组培技术后,刘金松建立了蝴蝶兰培育工作室。工作室通过培育高品质蝴蝶兰新品种,迅速打开国内市场,到了2020年初,刘金松成功种出20万株特A级蝴蝶兰,公司一举成为北方最大的中高端蝴蝶兰种植企业,吸引北京、天津、大连等地客户纷纷登门,并与法国客户签订了10万株出口合同。
7万株特A级蝴蝶兰发往北京的同时,刘金松还调整市场布局,将销售对准沧州、石家庄等周边市场。特A级蝴蝶兰一亮相就惊艳并主导了沧州市场,同时在石家庄市场也供不应求。
经过几年的发展,绿宣公司依托自身的研发优势,初步形成了种子、种苗、成品花卉等系列产品线。
目前,种植基地二期竣工,公司种植规模扩大到30万株仍供不应求,花卉在春节前就已售罄。
补齐供应链突破销售半径
同样畅享年度消费盛宴的还有鑫鑫花卉有限公司等企业。
“我们引入大物流概念,将昆明、广州等地成熟鲜花产品引入沧州,然后再通过大物流打破销售半径,将周边城市纳入公司的销售网络,将鲜花绿植销售出去。”公司负责人张亮亮说。
目前,鑫鑫公司已成为沧州区域知名的鲜花经销企业,但创业初期,同样面临多重困境。
“首先,公司主要种植传统花卉,售价低,竞品多;其次,花卉销售有半径,一般商户只能辐射商圈周边几公里,想要辐射整个沧州市区已十分困难,更不要说走出沧州进入周边城市。”张亮亮谈道产业面临的瓶颈。
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
张亮亮首先把自己所学的物流运营体系植入公司运营中,通过补齐供应链打开鲜花销售半径。公司首先打造了一个精品大棚,不种鲜花,而是去昆明采购高品质花卉,大棚作为展示平台供大家观赏。
很快,很多域外新奇花卉出现在公司的大棚中,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购买。由于第一年属于试水,还要改造花棚,张亮亮给自己的目标是,不亏损就是成功。
结果却超出张亮亮预计,3个月盈利数万元,让他这种模式更有信心了。
同时,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将自己的花草卖出沧州,进军周边城市。
“公司通过和周围商户合作,整合上下游供应链体系,打造出一站式采购的花卉基地,将公司的品牌打出去,再通过品牌效应吸引外地经销商前来合作。”张亮亮调整了经营思路。
一位任丘市商户曾驱车前来采购,很快,月季花、发财树、小叶女贞等花卉和苗木就装满车厢。
“我们常来这采购,这里产品全,不用东奔西走就能把货找齐。”商户正忙着将小叶女贞苗木装车,半小时采购完毕,返程。
经过几年的发展,鑫鑫已经成为当地花卉企业的代表之一,去年,公司实现销售近千万元。
艺术塑形花卉产品价值提升
“我们在打造完整供应链体系的同时,还主打商品的艺术性和个性定制,以差异化销售拓展市场。”张亮亮说。
“针对周边县市商户以种植当地传统花卉为主的情况,我们主要引入一些价格亲民的新奇特产品,如这些小叶女贞苗木,按照客户要求请专业技工完成嫁接和整形,这样树形美观,客户买回去,种在庭院中不用修整,就有赏心悦目的效果。”
同时,张亮亮也有了意外收获,很多电商和绿化工程公司也纷纷上门寻求合作,使公司产品覆盖了雄安新区、保定、衡水等周边市场。
在享受产业红利的同时,刘金松也开始带领企业转型,打造“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蝴蝶兰的种植多以一家一户为主,产业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造成经营成本高、企业效益低。”刘金松说。
通过流转土地,建立种植基地,通过规模效应快速降低成本,同时公司以服务为主,为基地内的企业和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支撑、市场推广、金融融资等服务,并引入电商、物流等产业链内企业,降低大家的经营风险,推动产业快速成长。
同时,绿宣公司作为北方最大的蝴蝶兰种植企业,通过培育高品质产品,产业优势进一步确立,吸引北京等地客户前来合作。近年来随着北京产业调整和升级,当地的蝴蝶兰种植商户开始纷纷外迁,沧州的区位和土地优势进一步凸显,因此绿宣公司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吸引相关企业入驻,打造闭环供应链体系。
2021年,公司流转了130亩土地,2022年种植规模扩大到了2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