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伟 本报通讯员 吴晓林 杨 颖
财政的每一分收与支,都反映了经济运行形势和政策导向,加快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撑与保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财政经济工作意义重大。面对新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靠前发力?怎么围绕市场主体精准施策?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忠秋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市财政局将深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在提信心、稳增长、保发展、惠民生方面加力提效,全力保障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宋忠秋表示,今年国家已经明确,延续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继续执行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市财政局将会同税务部门,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延续政策。对国家、省后续再研究出台的政策,将迅速跟进,第一时间做好衔接,无缝隙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用“真金白银”为市场主体减负,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我们还将主动抓住中央调整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的有利时机,在增加储备数量和提高项目质量上双向发力。”宋忠秋表示,市财政将继续加大专项债券资金争取力度,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充分发挥好专项债券在稳投资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增强投资拉动力。
同时,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合力,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全面落实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措施,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普惠性金融发展政策体系。用好企业上市挂牌奖励资金,扶持和引导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优、做强。规范有序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和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全市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稳就业、保投入、促消费。支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保障企业稳岗返还、留工培训补助资金需求,统筹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多渠道支持稳岗扩岗,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保持农业农村投入强度,推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促农村人口增收致富。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投入力度,进一步降低人民群众实际负担。支持落实市政府促进消费政策措施,进一步带动消费热情、打造消费热点。
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落地。今年市财政安排各类奖补资金2.05亿元,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市财政局将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持续抓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严格落实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要求,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强化资金保障,全力支持城市更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全市重大工程,护航开放招商、重点项目引进,支持办好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巩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成果,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宋忠秋表示,市财政还将加大中小企业采购份额,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在全市推进取消政府采购项目投标(响应)保证金改革,加快清理政府采购领域隐形壁垒,推进政府采购领域公平竞争,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沧州篇章实现良好开局贡献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