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4日
第06版:06

陈金升: 行走在运河记忆中

本报记者 杨静然

20世纪50年代,泊头码头装卸货物。

冬日的运河静谧辽阔,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岸边,时而凝望远方,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拿起笔和本写写画画……74岁的陈金升,对大运河情感深深。

“出门爬河涯,堤顶看河水”,陈金升小时候,出家门不到百米就可到运河码头,游泳、捕鱼,大运河是他们那代人童年的乐园。

他曾任泊头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搜集整理资料、寻访运河古迹,2015年,陈金升主编出版了30万字的《运河泊头史话》。2020年,又完成了《泊头镇的忆和记》一书。挖掘泊头历史和大运河文化,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深入到血脉里的热爱。

喧嚣与嘈杂远去,关于运河的记忆总是清晰地闪烁在陈金升回眸可见的地方,岸边民居、老街巷、古建筑……

因运河而生的行当

了解泊头历史的人都说,泊头运河文化的核心在鼓楼,这里紧邻运河,曾经商铺林立、热闹繁华。陈金升就生长在这里。

他喝着运河水长大,童年生活更是与运河水乳交融。夏季,他和伙伴儿们下河游泳、捞鱼,看纤夫拉着大船缓缓前行,看河水打着旋涡远去;冬季,他们在河里滑冰、打陀螺,看车流人流从冰上走过,看大人们凿冰窖藏。每当看到此景,他便知道,这冬天的冰即将变为他们夏天的冷饮……

陈金升回忆,小时候,运河上船只如梭,逆水时纤夫喊着嘹亮的号子在河边拉船,船上装着粮食、食盐、煤炭等物品。过去的搬运工人叫“脚行”,俗称“扛大个的”。他们的劳动工具是一根扁担、一个垫肩,或几户合用的手推车,完全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装卸工人干活,针对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专用工具,如:卸圆木有杠棒,前端为半圆形大铁钩。捆扎也有专门技术。现在没有这类体力活儿了,工具、技术也都失传了。

“100公斤左右乃至100公斤以上的物件,一人能扛一件;22.5公斤标重的面粉,每人能扛4袋,还有的甚至能扛6袋、8袋。抬大件时,有人领着喊号子,众人接号,形成合力。那声音铿锵有力、令人振奋。”说起运河,陈金升言语间满是亲切。

还有一种职业是水工。那时,家家户户用水都要到运河里挑。家中有能挑水的、离河边近的,或者生活贫困雇不起人的,就得自己去挑。家里离河边远的、家庭条件好的,则雇人去挑。因此便产生了一个行业——水工,俗称“挑水的”。

陈金升记得,从河中汲水的方法很有趣。

“在河边用长条木凳,凳子的一端有腿、一端无腿,无腿的一端搭在岸边。人站到凳子上从河中汲水。为防止木凳被水冲走,在岸边埋一个铁桩,用铁链子把木凳拴在铁桩上。凳子的位置随水位的变化而移动,但不会随水漂走。”他说。

石赑屃的传说

在泊头胜利桥运河西岸有6个石赑屃,“大运河上有‘九赑屃’挑水坝”的说法,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早在陈金升小时候,他便听老人们讲述过关于石赑屃的故事。

“据说,泊头曾有72座寺庙,20世纪30年代,当地一位代姓人士组织人们从附近庙里搜罗9个石赑屃,砸掉头部,摞在大运河西岸。这些赑屃应为清代物品,其余的石赑屃可能被泥土掩埋。”他说。

关于为何在大运河边这样放置石赑屃,他也听到过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多的是,此处运河弯大流急,河水冲击力大,“九赑屃”摞起来形成挑水坝,起到减缓水速、保护大堤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标记水位。大运河河北段其他地方现存一些夯土砖石结构挑水坝,但是,石赑屃挑水坝实属罕见。

另外一种说法是,旧时人们认为赑屃是神兽,摞在这里可以镇压水魔,砸掉其头部,可防止神兽“游走”。

陈金升还听人们讲述过石赑屃的迁移。

“据说,运河边早就有石赑屃,来自运河西岸的火神庙。火神庙大门向东,面对河岸。庙中有九个石赑屃,取龙之九子压火之意。后来,人们把它们放到了运河边,当时的运河河堤比现在矮,从上数第一个石赑屃的位置,再高一些就是堤顶。河水一旦到了第一个石赑屃,人们就知道是该防汛了。”陈金升说。

深情绘制运河图

循着童年的记忆,陈金升曾绘制了一张泊头运河两岸的地图。地图上,运河西岸由南至北标注有:清真寺东边的大圆门、清真巷;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清真东寺;火神庙;位于胜利桥、解放桥之间,云集众多商家的顺河街;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的茶店小学;朝阳门;旧时地方部队驻地的武营街;河间府、保定府、顺德府设在泊镇,管理粮、盐事务的三府衙门;同治九年,由戴瑞武、戴宾兄弟俩创办的著名清真餐馆太和馆;零售兼批发茶叶的正太茶庄;有晋商落脚之地的山西会馆;为新中国成立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共华北局城工部……

东岸,从南至北则有:枣市;金牛池;泊头镇最早的国营发电厂;泊头镇最早的国营粮库;种菜为生的殷家园子等。

陈金升还特别标注了自家老宅的位置,可见,老人是带着深深的感情和回忆来绘制这张地图的。

虽然许多老建筑已经消失,但他至今都清楚地记着,每日天蒙蒙亮,人们迫不及待地来到码头,运河上大小船舶停靠交易。杂货铺、理发店、饭馆……店铺排开,人声鼎沸。彼时,人们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画,画里全是运河风光。

昔日的大运河,曾经是一代代人的乡愁记忆。如今,大运河以崭新的面貌又一次融入人们的生活,站在运河岸边,陈金升看水、望月、觅乡愁,于他而言,运河记忆从未远去。

2023-02-14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2562.html 1 陈金升: 行走在运河记忆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