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王 芳 卢金平
初春的午后,冬日的尾巴还在,贾兴华走在大街上,却一点儿都不觉得冷。“走,去京剧社听戏啊。”碰到熟人,贾兴华热情地邀请道。
撩开帘子,二胡、锣鼓等乐器演奏者已准备就绪。拿起话筒,贾兴华立即起了范儿。眼神亮起来,手势舞起来,一曲唱毕,贾兴华酣畅淋漓,听众也享受了京剧的魅力。
贾兴华今年77岁,是盐山县孟店镇贾金村村民,同时也是贾金京剧社的创始人。“俺们京剧社内,文场武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靠的全是热爱。”贾兴华说。
贾兴华是2000年时迷上京剧的,“那会儿刚退休,正没事干,偶尔听了回京剧,就一发而不可收了。”为了练嗓起大早,走在路上想着背词,半夜醒来,也得唱上几句,老伴直言贾兴华着了魔。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贾兴华还把村里的戏曲爱好者聚集到一起,从此在贾金村刮起了一股戏曲风。农闲时,这些戏曲爱好者便凑到户家,拿起“家伙”,有滋有味地敲起来、唱起来。有时实在手痒,农忙时光着膀子也得聚起来唱一唱。“收秋累啊,唱段戏,一身的疲惫就都散了。”贾兴华说。
村民们对京剧的热爱引起了村“两委”的重视。2015年,村“两委”开会讨论,把闲置老学校中的3间屋子重新装修,用来做唱戏的活动场地,同时配备空调、音响、乐器等。自此,贾金京剧社正式成立。村党支部书记贾荣法说:“村民们唱戏,既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弘扬国粹,又能有效杜绝赌博等不良风气,村‘两委’应该大力支持。”贾兴华很是感激:“村‘两委’忙前忙后,花了近4万元,水电也免费,给俺们京剧社安了家。”
社员们爱戏曲,京剧社这个组织固定后,他们的活动更频繁了。
请沧州剧院的老师前来教学,增强技艺;招待来客票友,互相切磋;拜访其他戏曲社,广交朋友……“为了俺们贾金京剧社的发展,社员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了凑齐活动经费,俺们组织捐款,没有一人含糊。为了更好的舞台效果,俺也捐了1000元采购幕布,算是为京剧社作点贡献。”说起京剧社,贾兴华满是自豪,“一般农村自发性的戏剧社很少有完备的武场,俺们这儿有,技艺还不错,总有周边的京剧社邀请俺们去演出。”
如今,受贾兴华等人的影响,贾金京剧社已有社员20多人。凭着对国粹的痴迷劲儿,他们在十里八乡唱出了名气,也为自己的生活唱出了别样的风采。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了解并喜爱上了京剧艺术,用贾兴华的话说:“台下的观众越来越多,屋里都挤满了人。”
“以后演出时,俺们还想用上抖音、快手直播,让更多人知道贾金京剧社,让更多戏曲爱好者找到‘组织’,让京剧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谈及乡村京剧社今后的发展,贾兴华想走出更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