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7日
第05版:05

于金生杂技展室故事多

杨金丽 王少华 左芊 摄影报道

大缸曾随于金生多次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演出。

走进吴桥县于集镇于东村于金生的老宅,处处都带着杂技的印记。入门处的浮雕壁画,展示着古代杂技的表演技艺。“吴桥杂技非遗传承基地”的牌子熠熠生辉,这是当地镇政府与国家级非遗吴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杂技家于金生共同打造的杂技传承基地。

于金生家世代居住在这座老宅。他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女,也从这里学习杂技、带领马戏团走向世界。这里见证着他和祖辈数百年闯荡江湖的艰辛经历,也见证着他的辉煌和荣光。

基地专门建有杂技非遗传承展室。走进展室,好像走进了杂技的百花园,走进了于金生及他的家族几百年杂技传承的传奇。

铁质大水缸

曾伴他多次飘洋过海

一进门,迎面一个锈迹斑斑的大水缸,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解说员说,水缸有90多公斤重,是吴桥传统杂技“蹬大缸”的道具。但传统道具用的是陶制大缸,这个大缸为什么是铁质的?

于金生说,“蹬大缸”是他的拿手节目,表演时能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性强,无论到哪里演出,都深受好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带团在国内巡演,陶制大缸易碎,不方便长途运输。他想到用铁来代替,慕名找了一名铁匠。师傅按照他的要求,打造了一个大铁缸。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大缸易碎了。

后来,他带领的吴桥群艺马戏团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国巡演。办理飞机托运时,大缸特别麻烦。他又找铁匠进行升级改造:从大缸内壁一分为二,使用时再通过铁钉固定连接,托运的问题迎刃而解。

“这是个凝聚着我改革创新杂技道具思想的大缸,也是个‘走南闯北’的大缸,我对它有很深的感情。”于金生手摸大缸无限感慨。这个不起眼的大缸,是吴桥杂技对外发展的缩影,那斑斑锈迹,似乎在默默诉说着杂技艺术创新、守业的不易。

石锁·木桶·宝剑

200多年的家传杂技道具

展室一角,放着两个不起眼的石锁。解说员一句“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据介绍,这两个石锁各重约50公斤,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润泽。“这两个石锁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至少有200多年了。”于金生说,他从小就以石锁锻炼臂力、指力,吃了不少苦。“这个石锁不单单是练基本功的道具,也是杂技道具。演员在表演抛技时,要将两个石锁抛向空中,再稳稳接住才行。”向于金生请教如何练成如此绝活?他说,没有诀窍,持之以恒地练习,假以时日,自然能够做到。

一只破旧的木桶上,墨线勾画着一个武生模样的人物。这是魔术道具,约莫有200多年了,吴桥方言叫作罗圈当当。过去练杂技的,一般都是戏曲武生扮相,木桶上的那个武生小像,不知是哪位艺人留下的自画像。可以想象,在200多年前的街头,艺人就在这个木桶中腾转挪移,变出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戏法,让看客目不暇接、赞叹连连。

一把锈迹斑斑、一尺多长的圆头宝剑,解说员说这是杂技演员表演吞剑时用的,迄今也有200年的历史了。吞剑表演在练习之初,需要以鹅毛不断扫嗓子,直到不干呕为止,再一步步用短、长木棍做练习,最终才能表演吞剑绝技。

于金生出生在杂技世家,是家中第18代杂技传人。这些杂技道具都是家中世代传下来的,折射着这个家族的杂技史,也是吴桥杂技的一个缩影。他说,过去动荡年代,艺人走南闯北,一身功夫是吃饭的手艺,也是自保的绝招儿。石锁、宝剑上还蕴含着尚武好义、百折不挠的杂技精神。

照片·签证·西洋乐器

见证吴桥杂技的求新变革之路

从街头艺术,到登入大雅之堂;从农耕器具到有了观赏性更强的专业道具;从单纯的体术表演到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吴桥杂技始终走在变革路上。于金生的经历恰恰是这种变革的一个缩影。

展室一面墙上,有上百张照片,其中两张对比非常鲜明。一张是于金生在田间地头顶起一个耙;而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参加世界著名歌舞剧《阿依达》的演出,表演吐火绝技。既能演乡土味儿十足的传统杂技,又能登大雅之堂参演世界名剧,这就是他别具魅力的杂技传奇。

展室里有一张于金生在泰山顶上倒立的照片。每次看到这张照片,于金生总是万分感慨。那是1980年,表演马术时,他被马踢伤,腿骨骨折。即便如此,他仍徒步登上泰山极顶,表演单手倒立。泰山照相馆的师傅为之感动,按下快门,留下了这难忘的照片。

多年来,于金生率领马戏团,不仅“走出去”,还把各国的杂技精英“请进来”,共同竞技切磋、共谋杂技发展大计。展室里陈列着他们出国表演时所携带的票根、签证。

展室里还摆放着多个西洋乐器。上世纪90年代的杂技表演,还保留着传统的形式。走南闯北的于金生敏锐地感受到,没有创新,杂技就不会有活力,一个改变传统杂技表演模式、尝试现代杂技的大胆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他率先提出融歌舞于杂技的构想,并付诸实践,在马戏团内挑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到济南歌舞团学习现代舞蹈表演和西洋乐器演奏。为了尽快将现代杂技搬上舞台,他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舞台灯光、西洋乐器、立体声响。为了提高表演水平,他还聘请上海、济南的专业艺术导演来团指导,对原有的杂技节目重新进行编排组合,从服装设计、整体衔接到每一个动作的造型亮相,完全打破了过去的形式,一经推出,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西洋乐器,就是当时演员们使用的道具。

展室里的“宝贝”还有很多,比如,那张老木桌,既可在上面练习顶技,又能用作饭桌,把它竖起来,用毛笔蘸上水,还能练习毛笔字;比如,那尊骏马像,是于金生在吴桥县第二届民间杂技会上荣获一等奖的奖杯;比如,那一个个含金量颇高的奖杯、证书……

2023-02-17 杨金丽 王少华 左芊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2213.html 1 于金生杂技展室故事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