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3日
第05版:05

多彩非遗种心间

刘 伟

王少华 摄

“新鲜、好玩、有趣。”刚刚开学,市区的重庆路小学、中宇小学的孩子们就近距离欣赏到了非遗艺术。这是开学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民间艺术家们给孩子们带来的一份独特的新学期礼物,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新鲜、生动、接地气,是孩子们对这些优秀非遗艺术最直观的感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珍贵的记忆和历史传统。保护、利用、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对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也对下一代树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8岁的时候,我开始接触秸秆扎编工艺,并从此爱上这项非遗艺术,潜心研究、学习、探索创新近60年。”2月19日,在“运河印象:沧州民间(工艺美术)非遗展演”上,秸秆扎编艺术传承人魏清发讲述了自己从小接触非遗、并成为非遗传承人的经历。

源于对非遗艺术的热爱,魏清发用两个月的时间,利用一万多节秸秆,扎编成铁狮子模型,并作为2019年我市旅发大会的代表作品之一,成功被沧州铁狮博物馆收藏。

像秸秆扎编这样的非遗艺术,我市还有很多。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民间艺术家们走进校园,现场展示了独具沧州地域特色的糖人儿、糖画、糖葫芦、剪纸、篆刻、雕版印刷、绳艺、面塑、手工木作、烙画、标本、古代益智玩具、古兵器复原、漆艺、布偶制作、布帖画、折纸、内画、传拓、魔术气球等20余项非遗技艺,这些多彩的非遗艺术让孩子们印象深刻。

当下,由于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碰撞,加之文化选择的多元与多样,使得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传承好、保护好非遗艺术,是全社会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实,早在2017年国家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并要“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不仅在市区,献县、吴桥等地也纷纷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把非遗直接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能够零距离领略非遗的美好。很多孩子成为、非遗的“粉丝”,非遗文化浸润了他们的心灵,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面对面交流。不久前,在吴桥县实验小学,民间手工艺人武虹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布艺手工课,学生们通过体验布艺、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了非遗保护与文化教育有效衔接。

从孩子们开始,让他们了解非遗、感受非遗,让非遗深深烙印在脑海,有利于培养他们传统朴素的审美倾向,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爱上非遗,成为非遗艺术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2023-02-23 刘 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3319.html 1 多彩非遗种心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