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张锡纯文化是沧州近来一重要学术课题。经过几年努力,沧州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由盐山学者高秉剑、韩玉瓒编著的《张锡纯生平考辨》《种菊轩诗草考注》等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引起广泛关注。
盐山打造张锡纯文化名片
盐山,古为“齐燕要塞”,今为“冀鲁枢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名城。它源远流长、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张锡纯就是这璀璨群星中的一颗。
为深入挖掘、传承、弘扬近代大医张锡纯的学术思想、襟怀境界、医德医术,客观正确地认识祖国的医学文化,2021年9月,盐山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会副会长韩玉瓒和作家高秉剑受盐山县政协委托,着手创作《盐山历史文化丛书》张锡纯中医文化部分。张锡纯生活的时代距今虽然不过百余年,但若要如实还原他生活过的足迹,也非易事。所以当时接过这个写作的担子,韩玉瓒说,压力不小。但作为土生土长的盐山人,感觉自己有责任把张锡纯的事迹挖掘好、宣传好。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韩玉瓒、高秉剑沿着张锡纯在世时的生活轨迹进行了多处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历史资料,考证了有关故事传说;同时对张锡纯与部分生前同道、友人、弟子等书信往来及相关史料进行了深入挖掘,对部分患者、医案进行了细节复原,尽可能地展现张锡纯丰富、不平凡的一生。“当然,因为时间有限,再加之一些客观因素,还有很多没有考证或者考证不完善的地方,后续会更加丰富,目前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张锡纯的研究,不会就此止步。”高秉剑说。
盐山县相关领导介绍说,张锡纯是从盐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中医大家,他是一张闪耀的地方历史文化名片,他身上承载着盐山人的人文品格。所以,作为盐山人,更要做好宣传和弘扬工作,重塑盐山文化,打造一个新时代下的新盐山。
大医精神激励如实创作
时光荏苒,岁月蒙尘,生活距离我们百余年的张锡纯,他的经历也逐渐模糊起来。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的志向、愿力如何萌发?他的“衷中参西”思想是如何践行的?他因何说“西医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为何又说“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医不可”?……带着这一个个疑问,韩玉瓒和高秉剑二人首先确立了一个写作宗旨: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观点列出对比,查找证据,辨别是非,以期还原历史真实。
成书后的《张锡纯生平考辨》呈现给读者的是七章内容。包括《生平略考》《争议略考》《西医不治》《抗疫防疫》《同道好友》《各界友人》《著名弟子》。正是在参看各种资料和考证的过程中,张锡纯“九曲十八弯”的人生阅历才在写作者的面前铺陈开来。他们在书里这样陈述:“了解张锡纯的人,多半都知道他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划时代里程碑式的大医’,他写下了一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可少有人知道——他舍生忘死地参加过义和团,当过教西洋新学的教师,还参军转战南北,在那个中华民族最危难屈辱的年代、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的岁月,张锡纯的一生也因之‘九曲十八弯’……”
当考证到1913年,张锡纯随军转战到大名时,一段真实的故事,让写作者对张锡纯肃然起敬。那年,黄河泛滥,一个灾区的10来岁的孤儿流落到大名,病饿垂危,看起来十分可怜。张锡纯二话不说就把他带回了寓所,并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俊升成人后,张锡纯助他成家立业。家乡和身世一直是俊升的心病,张锡纯多年不懈地帮他寻找,直至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滑县卢姓,遂改名卢俊升。
循着当年张锡纯的足迹,体味他报国无门的愤懑、胸怀天下的气度、医者仁心的品格、体恤百姓的悲悯,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震撼着写作者的心灵,而这种感动又激励着写作者努力创作。
不同声音促进深入研究
张锡纯的生平事迹中,尚存在诸多争议和疑问,因此在《张锡纯生平考辨》一书中,《争议略考》成为众多张锡纯文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书中提出:张锡纯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因何不第?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系袁世凯麾下的军医官张锡纯却冒死写反诗,是“吃里扒外、叛逆不忠”,还是“秉守初心、捍卫道义”?1923年底,张锡纯离奉回关,是因医疗纠纷,还是直奉战争?甚或政府打压、西医陷害等?作者将问题一一列出,按照已有资料和自己的理解推测做出了相关考辨。
如张锡纯反对袁世凯是不忠吗?作者列出张锡纯的诗歌为证:“浮沉世世竟年年,百丈狂澜谁障川。傀儡登场原是戏,书生扼腕亦徒然。垒卵国运风潮涌,逝水光阴岁月迁。消尽愁思端借酒,俗尘不混醉中天。”张锡纯当时虽在袁世凯的部队任职,但他面对窃国大盗,没有选择忠于一人,而是选择忠于人民。诗歌是张锡纯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最有力证明。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张锡纯之忠,非犬类之忠、匹夫之忠,而是襟怀天下、初心不改,是智者之忠。
关于张锡纯因何离开奉天,至今说法不一。有直奉战争说、政府打压说、西医陷害说、医疗纠纷说等,写作者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医疗纠纷说”的不合理性,而认为张锡纯离开奉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阋于墙的兄弟相残,又有民国政府的昏庸不明,更有敌对势力的迫害。
当然,既是考辨,就会有不同声音。很多张锡纯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也提出了不同见解。比如关于张锡纯的逝世,有劳累说、中毒说,还有精神打击说,大家各执一词。韩玉瓒认为,“争辩不是目的,碰撞才会产生火花。希冀通过抛砖引玉,共同推进张锡纯文化研究迈上一个崭新台阶。”
张锡纯文化研究亮点频出
“张锡纯是沧州名人,是国之大医,生前身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推进沧州文化发展的突出切入点。”盐山县政协原副主席吕少军认为,张锡纯的诗词,是一代名医的文采风流、心路承载,是精神的丰碑,此次由高秉剑、韩玉瓒编著的张锡纯文化研究系列中,把《种菊轩诗草考注》也作为学习、了解大医张锡纯的一个切入点。
如今,张锡纯文化研究在沧州已成一股热潮。前段时间,“张锡纯中医药文化”还亮相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代广场,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正受到世界瞩目。
时至今日,在传统中医复兴、发展的大背景下,挖掘、整理、宣传、弘扬张锡纯大医精诚具有划时代意义。“目前对于张锡纯的研究,沧州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也出现了不少亮点。张锡纯的中西汇通思想、中医药文化思想、哲学观、人生履历、医案、诗词、著作版本研究等,都有人在做。成绩固然可喜,同仁仍需努力。”吕少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