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1日
第07版:07

李西标:

书香家风的“养”与“带”

本报记者 齐斐斐

初春的晨雾,淡淡地笼罩着河间这座古老的小城。府北小区里星星点点的灯光照亮了几家窗口。该是慵懒的早晨,李西标却早早地坐在了书桌旁,一本线装的《诗经》翻到了《七月》一页。

读书是李西标几十年的习惯,更是一家人每天必做的事。书香在这个家庭中,既是传承,也是积淀。多年来,他的家庭多次被评为河间市和沧州市“书香家庭”。

养成习惯犹如竹笋破土

采访李西标很是惬意,徜徉在书本的空间里,谈论读书写作,十分契合。

李西标说,人并不是天生就爱读书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开始肯定犹如竹笋,多年积蓄才会破土而出。

李西标1964年出生在河间大孙庄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生活艰难,父母不认识几个字。深知自己没有文化所带来的短处,父母就横下一条心,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时刻叮嘱他一定好好读书。

从小学到初中,李西标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把书由薄读厚、由厚读薄,博识强记、融会贯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沧州师专和河北师院中文系读书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读书范围也不断扩大,有时一个猛子扎在图书馆里就是一天,通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

读书需日日读,方见功力。几十年来,李西标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和文字打交道。从1984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在河间中学当语文教师,后来到河间市委办公室任文秘。为了把本职做好,他买了大量的工具书。在任教的7年间,每一节课他都会精心准备,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书,包括拼音、文字、标点、语法、修辞等,争取给学生们传授更多知识、讲透每一个知识点。

在从事公文写作的30多年间,他系统学习了大量理论著作,深入钻研公文写作方面的业务知识。搜集浏览了河间人写河间事的书籍文章,使他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了解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地搞好服务,切实发挥参谋助手、外脑补智作用。

读写互促强功力

说到“写”,李西标认为要以写促读。上小学时,他的奶奶给山东济南的叔叔写信,都是他执笔。奶奶叙述意图和想法,他写出来念给奶奶听,直到不再修改、达到满意为止,所以从小他就学会了书信的格式和用语。

教高中语文时,为了写出上乘规范的教案,他自己经常写范文;从事办公室文秘时,他起草了大量的领导讲话、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剖析材料等,写作功力不断加深。目前,李西标正编辑《公文写作拾撷》一书,已完成30多万字,计划今年出版。每篇公文的成稿,都是与阅读大量资料分不开的。

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有的粗读、有的精读,有的反复读、有的系统读,有的读时拿笔勾画,之后进行思考,也做些笔记或写写读后感,慢慢消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经过缜密思考、精心构思、语言加工、反复修改,写出自己的作品。李西标撰写的《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素质之管窥》《一个点燃激情、活跃全局的好抓手》等20篇评论,发表在省市报纸上,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书香家风需要“养”和“带”

李西标的家中,随处可见的都是书,书香家庭是几代人的传承汇就的。

李西标的岳父岳母都在河间城里工作,二老年轻时就喜欢读书,暮年仍坚持读书看报,《沧州日报》和《老年世界》是他们的必读。岳父对历史尤其感兴趣,也收集了一些历史书籍,在1997年、1998年期间手抄了一套线装版的《河间府志》,其中对一些生僻字、生词还作了注释。老人们对李西标和妻子爱读书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鞭策和带动作用,他们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

他爱读公文,妻子爱健身,儿子爱名著,儿媳爱诗词,大孙子爱科学类,小孙子爱画册,每天的茶余饭后,一家人集中学习,遇到问题探讨,想办法解决。有时觉得哪篇文章或者一首诗不错,也采取一人读大家听的方式,用手机录下来再回放,一家人互带互促,良好的家风家教在读书中形成。

做任何事情,兴趣和热爱都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李西标搬了3次家,最不舍的是过滤筛选下来的、爱不释手的这些书。他在家安排了“朴柳书屋”,对多年积累下来的家庭书籍进行了整理,有十几个简陋的书架,共有藏书近万册。在营造家庭读书氛围的基础上,他还带领一家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到一些机关部门义务讲课。创办公益性文友活动室,为社会学习、读书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水无言,可润泽万物;书无言,可述尽春秋。李西标家庭2016年8月被河间市委、市政府授予“书香门第”,2022年3月被河间市妇联授予“美丽庭院+书香家庭”双示范户,2022年4月被“书香沧州”全民阅读系列典型宣传评选活动领导小组授予“书香家庭”,2023年1月在河间市举办的2022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发布会上,又被授予“书香家庭”称号。

2023-03-01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李西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3811.html 1 书香家风的“养”与“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