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
第05版:05

传承文化遗产 把属于它的还给它

祁凌霄

少年是沧州武术的未来。 摄影 边志明

文化遗产是一地的风貌呈现,是一地的精神浓缩,是人们的乡情所系。沧州文化遗产众多,有诸如武术、杂技、落子、舞狮、大鼓等文化遗产,其中武术等遗产还声震武林,传播于全世界。这些文化遗产里,都凝缩着历代沧州人所付出的心血,表达着他们在生产生活或江湖战场上谋生的体会与心得,通过特有的形式呈现出来、传承下去,并逐步形成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风貌。

在今年2月12日,纽约时代广场的街头,一辆载着狮子、带有铁狮子标志的彩船带头,船身“中国沧州”“运河古城 文武沧州”的字样让所有的华人感到兴奋,沧州人更是激情澎湃。这次文化活动颇具象征意义。而作为运河古城、文武沧州,狮城的文化遗产在当下应如何传承,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在此前的民间走访中,人们对振兴各种沧州文化遗产的呼声也越来越烈。

文化遗产之所以能传到今天,必有其核心的元素。这些元素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得这样而不是那样?值得传承者和爱好者大力探求。如果离开这些本质元素,为创新而创新,尚未能继承而奢谈传承,最终会被历史遗忘。事实上,把一项遗产搞成四不像的盲目“创新”,已经饱受诟病。

传承文化遗产,应该向下看。文化遗产多来自基层,经改编演化成一门艺术或技艺,它们的形式往往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内核却如定海神针,一如既往。这种一如既往,往往能在基层品到原汁原味,而一种创新是否成功,也往往需要基层的检验。

传承文化遗产,要把属于它的还给它。脱离了遗产本质的传承不是真传承,而是伤害。当这种伤害披着华丽的外衣,投机取巧,但又不会被轻易发现成为一种时髦时,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所以有志于传承文化遗产的人,当深入研究前人到底传下来了什么,怎样才能达到古人的高度,然后再说发扬与创新,否则,传承会成为一种奢谈。

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辟“探秘大运河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专栏,以沧州武术家赵维平为开篇,通过讲述他学武悟武传武的人生道路,或许对大运河畔沧州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些启发。

2023-03-02 祁凌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3919.html 1 传承文化遗产 把属于它的还给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