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唐宫夜宴》等现象级舞蹈节目的火爆出圈,让年轻人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盛唐乐舞重新回到大众视野。遥远的唐代音乐虽然已无法聆听,但众多乐舞文物给了我们认识唐代音乐的新角度。
沧州博物馆就藏有一组献县唐墓出土的乐舞俑,一名舞者姿态端庄、轻抚水袖,四名乐手各持不同的乐器,默契地演奏着。
其中一名乐俑,手持竖式拨弦乐器,很多参观者会将其误认为“竖琴”。但经工作人员讲解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唐诗中经常提到的,盛唐时乐队的“C位”——箜篌。
这件箜篌乐俑高18厘米,为泥质红陶材质,身体呈坐姿,身穿长袖内衣,外罩对襟短袖长衫,腰束宽带,一副唐代乐伎装束,手持箜篌,正在款款演奏。
说到箜篌,人们总感觉遥远又陌生。其实,箜篌在唐代乐俑中的出镜率极高,通常可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沧州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乐俑手中正是“竖箜篌”,也叫胡箜篌。《通典》中有云:“竖箜篌胡乐也,体曲而长,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说明竖箜篌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后在中华大地广泛流行,这也体现出唐代乐舞文化的开放包容。
我们常用的成语“石破天惊”,语出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诗里描写的正是乐器箜篌的声音,它忽而高亢,忽而低沉,能为听众营造出难以形容的奇妙情境。
在唐朝,箜篌的演奏水准很高,能到什么程度呢?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写到:“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说的是一位名叫“李凭”的顶级乐手弹奏箜篌的时候,空中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流动,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满腔忧愁。虽然诗句有艺术升华和夸张,但也足见乐手技艺的高超与演奏时情感的充沛。
细看这件箜篌乐俑,虽然头部缺失,但仍难掩其体态的丰腴与技艺的娴熟,从衣着到造型无不彰显着盛唐时人们富足安稳的生活状态。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匠人或许不曾想到,蕴含着他们才思与灵感的乐舞俑,不但定格下了唐代舞乐的精彩瞬间,更跨越了千年时空,为后人展示着盛世的万千气象。如今,这件箜篌乐俑正陈列在沧州博物馆沧州历史文化陈列厅,向您讲述盛唐的开放与繁荣。 邢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