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9日
第05版:05

文化传承需要“方法论”

樊 纾

《沧州日报》的“文化看点”版面为沧州的文化研究和传播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大运河、纪晓岚、张之洞、沧州武术、书法、篆刻、绘画、民俗,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一一被报道宣传,打造出沧州独特的文化现象,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化风景,为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资源总会枯竭,唯文化生生不息。而欲使之生生不息,就需要活态、深入地传承。

文化的传承需要“方法论”。

首先,文化研究要有原点思维。

在沧州古今的文化元素和符号里,有属于基点的、起始性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精神,这可称之为文化原点。这些原点传承至今依然有无穷的魅力。原点是基因,是决定本质的东西。任何文化现象都有一个原点。某种意义上说,找到了原点也就抓住了这一文化的本质,找到了一脉相承的原因。这对于我们梳理沧州文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沧州这样的文化原点不少。比如盘古开天,虽是传说,但它可以说是混沌初分的起点;徐福东渡,是中国航海的起点。刘德组织专家学者整理《诗经》,开校勘学先河;冯道在五代十国朝代更迭时,给12个国做过宰相,为历史绝无仅有。张之洞实业兴国,是中国重工业开山之祖。

我们常说寻找传统文化的魂。如果找到原点和支撑这一传统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内在力量或根本动力,也就找到了根与魂。所有文化都源于生存或生活,所有的衰败或者消亡都是因脱离了生存和生活的滋养。如果能结合生活或人类生存,从现在溯源原点,再从原点推演到现在,从历史的偶然中找到必然,怎样传承的问题就可能更容易解决。

其次,要处理好专业化和通俗化的问题。通俗中的“通”“俗”二字很有品头。“通”可解释为畅通通达,“俗”可以理解为大众的。通俗的含义也可以解释为畅通地面向大众。而面向大众,首先要解决叙述或传播方式。要有趣易懂,有故事性。专家也好、权威精英也罢,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说大众能听懂的话,说老百姓熟悉的话。板起面孔,满嘴专业术语,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一副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老百姓不会接受。任何文化,不管多么学术和专业,一旦脱离了人、脱离了现实,则其必然成为一种没用的伪学问伪文化。当然,大众化不是泛大众化,不是庸俗化,而是从大众生活中、感受中、需求中提纯文化,再以被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表达方式还给大众。是有了高度、深度、广度和感染力、传播力的大众文化。

再次,要处理好文化平台和平台文化的关系。直白地说就是思考平台应对文化起什么样的作用。平台应为文化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和动力,要承接大运河文化的势能,主动对接、主动作为。要尽快培养、推出综合性人才,包括文化传媒人和传媒文化人。也就是说,做传媒的要深谙文化,搞文化的要精通传播。要提高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尽快为大运河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而这种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用什么方法才能推进沧州文化创城大发展,人们似应有更为深广的思考。

2023-03-09 樊 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9123.html 1 文化传承需要“方法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