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9日
第07版:07

临港开发区 对接京津的“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郑进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祖天林 刘宏睿

开栏话:

以时间为轴,从2014年出发,9个春秋,沧州奋力开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所有的努力,化作一个个项目、汇聚成一个个新兴产业、变为一个个经济增长的亮点。9年来,沧州在产业协同、创新协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建设具有竞争力、吸引力、承载力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注入强大动力。本报开设“携手九年话协同”专栏,走进五大省级对接平台等,呈现各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明晰历史方位,明确产业定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实现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等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展望未来,推动协同发展有更大作为。

汇聚生物医药企业60家,其中京津企业达45家,一些企业的产品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纷纷落子,部分技术成果实现转化……近年来,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渤海新区黄骅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优势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完善的科创体系,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向纵深发展,逐渐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和七个特色产业链条,并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前20强。

45家京津药企

生产基地设在临港

“监视器正实时监控我们新上的一台设备,要随时防备它起泡,一旦发生起泡现象,我们会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北京金城泰尔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自动化控制中心内,技术人员刘佳哲和崔亚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中央大屏。

金城泰尔的主要产品是硝呋太尔,是一种妇科用药的主要原料药,在临港生产完成后运往北京公司并制成制剂,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公司办公室主任胡文秀,建厂初期就来到金城泰尔公司,见证了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高速发展。她说,作为第一批来这里建厂的北京药企,产业园奠基和首批10个项目集中开工就是在金城泰尔的厂区举行的。落户之初,不少北京的同行来这里参观、咨询,如今公司周围聚集了鼎泰、北陆等一批优质企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临港开发区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生物医药企业外迁的契机,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区。

2016年7月,国家食药监总局正式批复了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药品生产异地延伸监管政策,成为全国首创。北京入驻医药企业由北京食药监局负责GMP认证,新厂区生产的药品还可继续使用“京字号”药品批准文号。这个创新,大大缩短了企业投产周期,同时为北京保留了原料药产业。临港开发区借助北京医药产业转移,实现了从传统精细化工向生物医药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三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打破机制的藩篱,生物医药产业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启了发展“加速度”。如今,60家医药企业汇聚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其中,北京36家,总投资118亿元;天津9家,总投资21.9亿元。

这些企业生产的抗瘤药、高血压及心脑血管领域的高端药,拥有广阔的市场。其中,北陆药业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九味镇心颗粒、斯利安药业生产的鱼精蛋白、莲馨药业生产的人工麝香是全国唯一;北陆药业的医用造影剂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如今,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一座座厂房鳞次栉比。在金城泰尔公司,距离办公楼不远处,一座新的多层厂房拔地而起。“这是公司的三期项目,计划生产雌性激素类药物,目前厂房已经封顶,正在抓紧装修,争取6月投产。”胡文秀介绍说。

18个课题组进驻

多项技术成果落地

日前,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有机实验室内,苗志伟教授正在指导一名研究生做实验。

为对缓释肥进行测试,他们在实验室种植了上下两排西红柿,有的植株已经结出了绿色的果实。

苗志伟教授每周为研究生召开视频组会,并不定期来研究院进行指导。他说,沧州临港到天津交通十分便利,乘车一个小时就能到天津。而且这里有大家梦寐以求的科研条件。研究院搭建了平台,配备了各种设备,实验初见成果后,可以就近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进行中试,中试成功后,既可以和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也可以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进行自主转化。“这样完善的科创体系不可多得,很多项目组的教授都喜欢来这里。”苗志伟教授道。目前,他的研发团队已经完成新型液体缓释肥及兽药的规模生产工艺条件的优化,并与临港开发区内企业签订了2项技术转让合同。

最近,南开大学再次征集出6个创新性、服务性贴合临港开发区产业的课题组,涉及催化剂、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等项目,目前正在有序进驻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至此,课题组数量达到18个。

目前,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对创新的推动作用初步显现:马玉新教授主导的年产2010吨医用树脂和10万吨原料药项目已经在临港开发区开工建设;张明慧院长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物资装备部签订了300吨加氢催化剂粉体的独家采购合同。此外,研究院自主研发团队与临港开发区的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项,完成企业委托的2项研发工作。

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还聘请临港开发区内企业工程师等作为社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授课、指导。

如今,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临港开发区搭建起了日渐完善的科创体系,吸引了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知名的科研机构,中试平台以及产业引导基金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中试项目加快转化

“产学研”紧密结合

总投资188亿元的“绿港氢城”项目落户、支持北京爱彼爱和项目继续做大做强、进一步壮大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临港开发区依托区内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氯氢、电子化学品、新能源五大产业集群,和聚氨酯、高端合成树脂、新材料、氢能综合利用、电子化学品、锂离子电池、氯碱循环利用等7大特色产业链条,结合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京津协同发展战略,拓展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今年,他们将在做大传统化工产业、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化学品和新能源产业等领域下功夫,引进更多的京津项目,强壮产业筋骨。

在临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中,加强与京津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将借协同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完善“科研+小试+中试+生产”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体系。

一位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强化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的科技引领作用。筛选出贴近园区企业需求、符合产业化要求的优质项目入驻。积极推进分析测试中心CMA资质认证工作,为区内企业提供更优质服务。

眼下,临港开发区正大力推进核酸疫苗原料、光刻胶、锂离子超级电容电解液等6个中试项目进展,并全面启动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创新谷项目建设,为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中试放大验证提供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同时,加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能源环保沧州创新研究院的前期筹备及揭牌,确保首批种子项目顺利入驻;继续做强企业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信联化工与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共建沧州临港开发区分院项目,以及丰亚科技、华茂伟业等多家企业中试平台建设,也提上日程。

2023-03-09 本报记者 郑进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祖天林 刘宏睿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9129.html 1 临港开发区 对接京津的“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