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 超
去年,一些南方省份规模以上工业营收总额达到了十几万亿元。在羡慕的同时,更应把目光投向十万亿级经济规模的背后,关注创新带来的隐形效益。
比如,广东省以近18万亿元独占鳌头,这与多年来广东省愈发重视创新息息相关。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基础性和应用性平台载体、新型孵化器和研发机构,对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身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搭建创新体系便有了更多机会。
人才少、产业基础相对较弱,建设创新体系谈何容易?面对困难,只有挖掘优势,精心培育,才能让创新结出硕果。
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最近又有6个课题组进驻。而被选中的课题组负责人纷纷欣然前来。对于他们来说,这里有着不可多得的科创条件。除了往返天津只需1小时的便利、在食堂专门设置就餐区等服务外,临港建设的科创体系更具有吸引力。
课题组在实验室完成以克为单位的试验后,下一步要进行公斤级的中试,中试成功后,面临着技术转化。这些问题,在临港开发区都迎刃而解。
临港建设绿色化工研究院这个平台,各类基础实验设备一应俱全,为课题组提供了优良的试验环境。临港还建设了技术转化中心(中试基地),课题组可在这里进行中试,中试成功后,可以双向选择,既可以和企业合作进行转化,也可以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自主转化。
目前,研究院的多个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收获沉甸甸的经济效益。
临港构建起一个有机衔接的创新链条,正在培育日渐完善的科创体系,从而吸引着更多的科研机构落户。
一个完善的创新体系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一些区域立足产业优势,与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如,河间依托再制造产业,积极引进再制造产业研究院和高动态试验室,为当地再制造产业植入创新基因,产业健康长远发展更具活力。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打好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两手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注重研发这一重要要素的对接,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