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7日
第05版:05

刘宝民:那身军装“长”在身上

本报记者 周红红

刘宝民(中)为退役军人发证书

这些日子,刘宝民的心里澎湃着一股激流。

办公桌上,是一份呈送给任丘市政府的“关于推行农林废弃物统一回收处置”的调研报告。报告里,他构想了一条大力发展农业-环境-能源-农业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他创建的美好家园河北环保有限公司,承担着任丘大半城区以及多个乡镇村的环卫保洁任务。这也让他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不整洁的地方,就得想办法清理掉。

一想到这项工作可以助力乡村振兴,他就浑身充满了力量,像当年做战士时听到冲锋号。

军旅时光三年多之后,他复员回乡创业,一步一个脚印,十年一个台阶,一直保持着奔跑的姿势,也因此获得过沧州市双拥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诸多荣誉。

铁血军营,淬火成钢。回乡路上,他和战友相约,永不丢弃军人本色

离开军营30年了,但只要一提所在部队——济南军区199师,刘宝民都会无比激动。

那是一支英雄之师,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参加过开国大典阅兵式,被称为“开国大典第一师”,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歼敌最多的一支部队。

铁血军营,磨炼的是铁血意志。

烈日下的军姿训练、月光下的擒拿格斗、风雨里的摸爬滚打,都在培养着他的硬汉气质。

新兵训练后,他被选入司训队。那时,一个连队只选拔一两人学驾驶。机会来之不易,他倍加珍惜。

为了学好开车,一寸多厚的教材,他从头背到尾,努力把字字句句都刻在脑海里。以至于到现在只要一提哪个知识点,他仍能说出在多少页。

实地训练阶段,他们每天开着重型车,从河床上装沙子支援地方建设。一车5立方米,近9吨,3个人,15分钟内必须装完,一个来回180公里,平路、山路都要走,体能消耗非常大。“那时候,一顿可以吃下15个大包子。”刘宝民边比画边笑。

苦练了8个月,从轿车到货车到吊车,从驾驶到保养到维修,无论是汽车理论,还是驾驶技术,刘宝民都是杠杠的。

复员时,营长连长都舍不得他走,想让他留下。

留下,肯定会有一个好前程。但他是个孝子,放心不下家里的老娘。父亲去世早,母亲一人把他们姐弟五人抚养大,可谓含辛茹苦。他想回家尽孝,也想为家乡做点儿什么。

然而当脱下军装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难过和不舍。

部队这个大熔炉,不光让他和战友们结下了生死情,还练就了他一身硬骨头,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团结、坚持、奉献、担当。

回乡的列车上,他和战友郭忠旺面对面坐着,无心看窗外的风景。两人心潮起伏、踌躇满志,相约要在新的战场闯出一片天地;相约从军当好兵、退伍做好人,无论在哪里、干什么,都不能丢掉军人本色。

自主创业,几多艰辛。从汽修到保洁,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退役后不久,刘宝民便被分到任丘市水务局。没干多久,局属汽修厂濒临倒闭,同事们面临下岗,他看着心里着急。因了在部队练就的汽修技能,他决定承包下来,自主创业。

那时的他,一无资金,二无人脉。贷款下不来,就四处向亲友借;汽修业务不多,就干杂活儿:焊接沼气模具、帮工厂搬家、为打井队打零工……什么活都接。

为了让企业生存下去,他一边抓质量、抓服务,一边跑政策、求支持。终于争取到汽车修理二级保养维护的定点资质。这一改变,让业务多了起来,厂子渐渐扭亏为盈、渐入佳境。

没有沾沾自喜,没有固步自封,他又开始谋划二次创业。

2003年,刘宝民抓住保洁行业大发展形势,又与战友一起创办了美好家园公司。以后的几年间,公司先后承担了任丘多家医院、商场、机关单位的保洁项目,企业也在激烈的商战中站稳了脚跟。

2013年,他们抓住国家环卫保洁市场化运行的时机,承担了任丘市城区环卫保洁和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项目。企业规模更上层楼,从业人员已发展到2700多人。

从1993年到2003年,到2013年,再到2023年,刘宝民一步一个脚印,十年一个台阶。在人们眼中,他很成功,事业辉煌,光环闪耀。但很少有人知道成功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苦楚。

曾记得,2013年,任丘开始实行环卫市场化运作。他在董事会上提议试一试。可当时公司连台道路清扫车都没有,如果中标,需要投入几百万元买设备。可合同期只有一年,这一年内成本肯定收不回来。设备又会贬值,再卖无异于一堆废铁。如果成功,企业会打开一片新天地;如果失败,前10年的努力也会付之东流,如何向员工交待?

干,还是不干?不知多少个深夜,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头发一下子白了大半。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你决定吧,我们信得过你!”和他一路打拼过来的郭忠旺等众多战友,关键时刻给了他莫大的支撑。

项目拿下来后,凌晨和深夜的任丘街头便多了一个身影。他是个较真的人,不亲自去看看转转,他不放心。

一到春节,万家团圆,生活垃圾便会激增。每年除夕,公司全员上阵,从早上一直忙到深夜。午饭也是火腿面包就着冷风吃。汗水湿透了衣背,冷风一嗖,刺骨地冷。

2020年夏天,任丘垃圾填埋场建成启用,可当时路还没修好。正值雨季,垃圾车经常陷在里边,刘宝民和维修人员三天两头去救援。污泥里冒着黑水,蚊蝇乱飞,又酸又臭,呛得人直干呕。他们钻到车底下干活儿,那种滋味可想而知。

背负着对员工、股东、社会的重托,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对每一件事都跟当兵打仗一样,认真去准备、完成,总是冲在最前头。还要承受着资金周转、安全风险等种种压力。个中滋味,惟有自知。

曾有人问他,这些年创业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他回答:“保持了军人本色,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服务民生,惠泽桑梓。他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件件写着“家”和“国”

刘宝民说,他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咱当兵的人》。每每唱起“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冷月,身披着雨雪风霜……”他都会浑身充满力量,告诫自己要永远“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做企业不仅要赚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看到有的战友创业失败,碰得头破血流,他心里难过,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他们出点子指路子,向他们敞开大门。目前,公司共吸纳了800余名退役军人及家属。

他牵头创办了任丘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和联谊活动,画好同心圆,做大“朋友圈”,把退役军人这张名片擦亮。

对困难家庭,他不光钱物资助“输血”,还带领大家脱贫致富“造血”。许多人在他的影响下,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积极吸纳退役军人,把爱军拥军的接力棒越传越远。

他举办培训班,培养乡村种养能手和新型农业带头人;他组建民兵服务队,开展精准帮扶、卫生整治、科技普及、乡村厕改等志愿服务,甘做推动乡村振兴的“志愿兵”。

他一刻也没忘却过军营,每年都要到当地的人武部、消防大队走访慰问;每年的征兵季,都要牵头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鼓励员工参军入伍,并每人给予5000元的奖励。

他创建红色文化展馆,用红色资源,讲红色故事,传红色基因。他说,红色是党旗、国旗、军旗的颜色,也是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人生底色、精神本色,他有责任传承。

疫情3年,城市一次次面临考验。他和战友们每次都会吹响“集结号”:老兵配送队、消杀志愿队、垃圾清运队,一个个“迷彩服”成为战疫一线的“硬核力量”。

他和大家一起在帐篷里日夜坚守,有人问“你们是不是部队的?”他听后心中热浪翻滚,一下子湿了眼眶。他点着头,在心中回答:“对,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我们永远都是一个兵——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当兵保家卫国,退伍服务民生”,这是2003年公司初创时,他为企业定的“规矩”。铮铮誓言,字字千钧,这份情怀,深厚,宽广,高远。

离开军营已经30载,可他办公室的被褥还是每天都叠成豆腐块的形状。他说,那身军装算是“长”在身上了——那是他永远的勋章。

2023-03-17 本报记者 周红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5255.html 1 刘宝民:那身军装“长”在身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