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桥东,顺运河往北一下坡,有处大场院,场院里开了各式各样的新潮餐吧,给静谧的大运河添了几分烟火气。
这处大场院的前身是胜利小学。八卦掌代表性传承人温静家的老宅,就位于学校后身。她的父亲母亲都是教育工作者。从小,她是在脚踏琴、读书声和习武练功的氛围中长大的。
“建华街上习武之风很盛。我们家是武术世家,爷爷、父亲都是有名的武术家。”温静说。
一
温静家是满族,太爷爷曾是清末一个官职不大的武将。清代,满族人一出生就领俸银,又因祖上多从事武职,所以温家习武之风颇盛。
温静爷爷温万海练的是六合拳。在温静的记忆中,爷爷脾气大,性格耿直,一生最爱就是武术。温静小时候,担任沧州市民间消防队二队队长的爷爷在镇武庙看水塘,她去给爷爷送饭。每次去,都能看见爷爷在镇武庙前的空地上练功。或者一群人簇拥着爷爷,大家依次上场演练;或者爷爷一个人打拳、练刀、练枪。爷爷习武的情景,从小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消防队搬到了张仙阁,离家更近了。温静仍旧给爷爷送饭。那时,温静已经开始跟随师父邓田夫习武。爷爷岁数大了,须发皆白,练起武来,依然宝刀不老。有时候,爷爷也会让她练上一段,指导一番。日积月累,爷爷手执大枪在夕阳下逐日练功的情景,逐渐在她心中沉淀为一幅最美的武术画卷。
二
温静的父亲叫温仲石,从小随父习武,一生酷爱武术。年龄稍长,他寻师访友,学习长拳、短拳、劈挂、通臂、太极、形意等拳术。后来,又拜张福海为师,学习游身连环八卦掌。1979年,他将师父所授的游身连环八卦掌撰文成册,在河北省挖掘整理传统武术遗产评比中获二等奖,名列《沧州武术志》。
习武之外,温仲石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曾担任沧县文教局教研室主任。他和妻子的情缘,就始于运河边的胜利小学。那时,温静母亲从泊头师范毕业后,分到胜利小学任教。她是北京人,语、数、音、美各科都教,人又漂亮又有气质。当时温仲石也在这里任教,他聪明勤奋,清秀帅气,学识渊博,不仅习武,篮球、象棋还样样精通。两个人自由恋爱,坠入爱河,很快在运河边筑起爱巢。
温家孩子们是在母亲的脚踏琴、父亲的诗书故事中长大的。温静至今都还记得,父亲坐在运河边的槐树下,给他们讲历史故事时的情景。
“父亲就是温润的君子,他与人为善,温良恭俭,是真正悟得了八卦真谛的武者。”谈起父亲,温静满怀崇敬。
三
温静从小身体虚弱,温仲石有意让她习武健身。但那时他经常出差,抽不出时间教她武术。当时,温仲石师兄邓田夫正好在运河边开有练武场,温仲石便让女儿拜邓田夫为师。
在邓田夫处,温静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也与一起练武的小伙伴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她与师姐、金牌教练时中秀一起合作整理武术拳谱,再续青少年时代的武术姐妹缘。
琴书武术的浸润,让温静人如其名,性情温和沉静。后来恢复高考,她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系统地和父亲学习八卦掌。那时,温仲石担任沧州市武协副主席,在武术界声名日隆。随父学武的过程,也是温静重新认识武术、认识父亲的过程。从此,对武术和父亲更多一份敬畏心。后来,她到沧州师院体育系任教,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担起了传承武术的重担。
电影《一代宗师》里,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在雪地里练习八卦掌的镜头非常唯美。温静说,她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天晚上,在偌大的体育场表演武术,上了台,温静浑然忘了一切,只觉得天大地大,只有自己与武术。那一刻,人与拳、拳与人融为一体,她从来没有那么舒畅过。
如今,作为八卦掌代表性传承人,温静一直跋涉在武术传承的路上。无论在大学、还是在民间,无论是在沧州、还是在天津。在她看来,一生与武术作伴,是家族也是家乡赋予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