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抗日战争烽火正烈,武汉会战即将爆发。16日,一架军机满载25名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成员和数名中国军人飞往武汉。谁知,飞机起飞后不久,发动机出现故障,不幸在兰州皋兰山上空失事。这次事件被认为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一次空难,备受中外关注。
而飞机的驾驶员叫郭家彦,是献县商林乡二分村人。
“郭家彦为了同伴安全、避免地面人员伤亡,在生死关头没有选择跳伞求生,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最终以身殉国!”79岁的郭祖昌说,他与郭家彦同为献县商林乡二分村人,爱好文史多年。
虽然村里流传着郭家彦烈士的种种故事,但真实情况一直鲜为人知。作为同宗族人,郭祖昌始终想走近了解那段历史。
最近,经过献县文史爱好者的帮助,尘封多年的往事在他的执着追寻下逐渐清晰起来。
兰州空难 以身殉国
从小,郭祖昌就总听老人们讲述,村里有一位抗击日寇的航空英雄郭家彦。
“郭家彦在家中排行老二,兄弟五人。他从小聪敏孝悌,勤奋好学。1931年3月,考入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后来成了一名航空兵。”他说。
郭祖昌说,在郭家彦短暂的一生中,关于他的生前往事,家里人了解得也不多,唯一可以在史料中查阅到的就是那次震惊中外的事故——兰州空难。
时间回溯到1938年3月16日,作为飞机主驾的郭家彦和另一名飞行员驾驶着一架苏联TB轰炸机改装的运输机,从兰州飞往武汉。飞机上有阿列尼科夫·彼得·伊万诺维奇大尉等20多名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成员。
“郭家彦是中央航空学校第二期航空班学员。历任空军侦察第一飞航队飞航员、第五队队员、空军第八大队第十队分队长,抗战开始后,参加过多次空战,飞行技术过硬。”郭祖昌说,当时郭家彦已经是空军少尉。
飞机从兰州拱星墩机场顺利起飞,郭家彦沿着航线,沉稳熟练地驾驶着飞机飞行。飞过黄土高原上空,一切还很正常。飞到平凉上空时,突然,飞机剧烈地摇晃起来,引擎也发出了异响,机舱里有了烟味。
平凉没有供TB轰炸机降落的机场,郭家彦果断决定:“返航!返回拱星墩机场!”
飞机在摇晃颠簸中继续飞行,距拱星墩机场越来越近,仅剩20公里、15公里……再坚持一会儿,只要飞过皋兰山,就是拱星墩机场了。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无法继续支持飞行的发动机燃起熊熊烈焰,飞机瞬间在空中解体……
飞机着火坠落,仅有两名坐在尾部的苏联人幸存。
“郭家彦本可以选择跳伞求生的,但为了航伴安全、避免地面人员伤亡,他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最终以身殉国,年仅26岁!”郭祖昌说。
为武汉运送中外精英
兰州空难,震惊中外。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一次空难。
为什么这次事件备受关注?这还要从它的历史背景说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主要党政机构移驻武汉。中共中央也派董必武到武汉筹办“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湖北省工委”。武汉成为国共两党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
1937年9月中旬,日本不断对武汉狂轰滥炸,国共两党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口号。为保卫武汉,中国军队抽调力量,积极组织武汉会战。
当时,日本空军实力远远强于中国空军。尽管如此,中国空军仍然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杀。站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角度,苏联政府不仅将大批的飞机、火炮、坦克等武器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运往兰州,支援中国抗战,而且派遣志愿航空队来中国,帮助中国空军抵抗日寇。
兰州,作为西北国际交通线的中心基地和中国空军的战略集结地,多次遭到日军轰炸。中国空军和苏联航空志愿人员同敌寇在兰州上空进行了殊死搏杀,谱写了一曲曲壮歌。
不仅如此,在郭家彦驾驶的飞机上,而且人才济济。
李仲武是顶尖俄语专家,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中国记者,和瞿秋白是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同学;张培泽在抗战爆发后担任南京无线电台台长,早年在美国芝加哥工程学院学习……中国方面有1名俄语翻译、1名无线电专家、2名飞行员、2名爆击士、1名射击士、1名军械士、8名修理飞机的航空机械士。他们都是前方急需的直接参战人员,其他航空机械人员和军械人员,更是武汉方面急需的后勤力量。
英烈往事 鲜为人知
经过众多研究者的努力,兰州空难的事故经过和遇难名单等不断详尽,并被外界所知。
郭祖昌说,现在,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的纪念碑上,镌刻着郭家彦等4位烈士的名字。纪念馆内,还有郭家彦生前照片和相关文物。
“在我们村,很多人知道郭家彦为国牺牲,却不知他牺牲在何处。”郭祖昌说,直到后来,他不断查阅史料,在献县文史爱好者的帮助下,才了解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在查阅史料中,郭祖昌还发现,在当年的一张报纸上,曾有一人为郭家彦写下诗篇:“家彦我的友人,这次你的死,是为了飞机上的航伴安全。飞机上起火的一刹那,你可以从保险伞上跳下来,可是你不肯。你的两只手还紧握着机轮。啊!怎么世界上的英雄们,都有忠毅,杀身成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