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献县文化爱好者赵志忠在梳理淮镇文化时,在《献县教育资料汇编》一书中,发现了一张1933年油印报纸的复印件,报纸名称为《益世报》,是民国期间天津出版的报纸,出版时间为1933年2月23日。
文章详细记载了1933年淮镇南排、中排、北排的区域划分,淮镇石马、关帝阁、真武阁及育英小学的国术教育、淮镇国术团赴河间演武的信息等,为了解不同时期的古镇地域故事、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篇文章留下的历史资料丰富了淮镇镇区的区域划分。据目前的历史文献记载,关于淮镇的区域划分,仅有只言片语。淮镇镇区以排为单位划分了南、中、北排。另,淮镇人孙鸿泉在《我的家乡》一书中称淮镇共分东、西、南、北为四排。
淮镇石马为明朝遗物,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5年被定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淮镇,石马的民间传说有数个版本,流传最广的就是“天马吃麦苗”的民间故事和“沧州狮子景州塔,淮镇街上的石儿马”乡谣。如今的淮镇人把马的最美姿态,以青石的形式永久定格,在精美雕塑中烙印成永恒。淮镇人对马的图腾,延续了淮镇先民对关帝“义”精神的膜拜,以传神的姿态,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现在的石马,是淮镇的图腾之物并升华为淮镇的地标。
文中提到沧石铁路原本在淮镇设车站的事,淮镇老辈人曾讲过,原来的沧石公路是要修铁路的,在淮镇设车站,他们都出过工。后来因北洋政府忙于内战没钱了就没有修成。抗战时期,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淮镇人民同八路军、建国县、献县、献交县以及地方抗日队伍开展了破路运动,最后日军只得改修德州线。现在上了年纪的淮镇人还把沧石路,也就是307国道(淮镇段)称之为铁道。
淮镇义学始建于清初,其私塾遍布镇域,在民国时就有高小、初小,其毕业、肄业者多入天津、河间、泊头中学等。而初级小学,全镇就有七座,学童约二百余,成绩优良者,当推中排的育英小学及清真小学,国术会考为全县之最。
赵志忠说,关于赴河间会武人员及在献县国术会考为全县第一的事情,正在和献县关东拳传承人远玉华求证并进一步核实。其国术团约百余人中的大部分应为关东拳的习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