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老话,讲的是畜禽养殖风险大、收益不稳定。不过,这个观念在我市不少地方已成为过去时。近年来,随着养殖产业化及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不少农户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加工与销售,走出了不同寻常的致富路——
智能生产
蛋鸡产业搭乘现代快车
这段时间,位于沧县大官厅乡金庄子村的沧县金庄农业专业合作社热闹不已。机器轰鸣,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连日施工后,一座现代化养殖棚舍已初具雏形。
“过几天,还要装上环控设备、自动化喂料线和刮粪带、自动化捡蛋线和智能捡蛋抓手,到时候,一个棚就算存栏5万只鸡,也用不了几个人工。”合作社负责人金炳涛介绍道。
他说,不同于现有棚舍,新型棚舍将采用新式喂料线,上料更加均匀,蛋鸡均匀进食后,产蛋量更平均。更让他期待的,还有智能捡蛋抓手,届时,仅用2小时就能完成近5万只鸡蛋的捡拾任务。在抓手上安装电子探头,还可识别每天的捡蛋率,进行数据化管理,进而分析当日养殖效果和蛋鸡存栏情况。
“4月初棚舍投产后,俺还计划引入养殖机器人,由机器人替代工人巡查棚室,通过智能化设备监控蛋鸡健康状况,将数据直接反馈到电脑、手机上,让养殖管理更加精准。减少人员进出,还能降低鸡的应激反应,少生病。”减少进棚次数,并不意味着放松管理。金炳涛还计划给棚舍装配养殖物联网,这样,自己无论何时身在何地,在手机上都能查看棚里的温湿度,并根据反馈的数据精准调节环控设备,为蛋鸡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配备这样一套现代化养殖设备,需要投入140万元,是笔不小的数目。再三考察后,金炳涛还是咬牙“拿下”。因为这些年,合作社的蛋鸡养殖产业正是通过不断引进现代化设施,才发展得红红火火。
2012年,初涉蛋鸡养殖行业时,金炳涛养了4000余只鸡,由于没有自动设备的帮助,每天光喂料、清粪就忙得团团转。2013年,走上自动化道路后,他才被解放了出来。
“开始是半自动,除了需要人工捡蛋,喂料、给水和刮粪都有自动设备,棚里几乎没啥活儿。所以虽然每棚养1万多只鸡,却反而省了人工,还特别省心。”随着养殖效率的提升,不断有村民新建棚舍,加入到合作社的养殖队伍,金庄子村的蛋鸡养殖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蝶变。
2018年,看到鸡蛋捡拾也能用机械替代,金炳涛又毫不犹豫新建了3个全自动养殖棚舍,每棚存栏量提升到了5万只鸡,不光养殖规模大幅提升,也由此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现代化养殖,把物联网等应用到管理中,不光提升了效率,还能增加效益。尤其是新型环控技术,可根据室内温湿度、氨气浓度自动开启风机、水帘,为蛋鸡营造适宜生长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产蛋率。”
如今,合作社已建成了40多个半自动养殖棚舍、5个全自动养殖棚舍,蛋鸡存栏量达70余万只,每天可出8.5万多公斤鸡蛋。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探索科学养殖方式,让蛋品高质量、品牌化发展。目前,合作社的“星宇亮”牌鸡蛋走进了天津、北京等地的商超,每公斤能比普通鸡蛋多卖1元钱。
特色发展
鸡蛋专供做疫苗
在盐山县常庄乡马贩村,盐山县龙泰养殖场同样走上了现代化蛋鸡养殖道路,不过,这里生产的鸡蛋可不是用来吃的。
“鸡蛋不吃,还能干啥用?”如果你这样问,养殖场负责人周少东会说:“做畜禽疫苗。”
来到盐山县龙泰养殖场的养殖基地,3座现代化养殖大棚、2间捡蛋房映入眼帘。走进拣蛋房,不大的地方,堆满了一箱箱鸡蛋。
“别看这鸡蛋外观和普通鸡蛋一样,但它其实是用来做疫苗的初胚蛋。”周少东说,“收货商要求高,不光对鸡蛋的克重要求严格,外皮带粪的、带血的也都不行,所以清洁时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疫苗蛋和普通蛋有啥区别?”记者好奇。
“疫苗蛋是受精种蛋,研制疫苗首先要做病毒培养,做病毒培养时,受精种蛋就是主要原料。”周少东介绍道。他说,现在养殖基地每天向外运近1吨鸡蛋。
后期加工用心,前期养殖上更不能轻心。
为了产出一枚健康合格的受精蛋,饲养要求非常严格。
“养殖场必须采用全封闭养殖模式,保持恒温、恒湿;母鸡要吃纯天然的饲料,而且要添加多种维生素;母鸡喝的水也得经过专门处理。给母鸡授精时,技术要求也十分高,才能保证受精率。每一枚受精蛋都会经过严格的药残检测,因此养殖过程中不能使用抗生素,相关用药也需严格控制。”为了做好养殖棚舍的环境控制,周少东还根据自家的养殖需求,与养殖设备生产厂家沟通,具体调整风机、温度感应探头等设备的使用参数。
“既然这么麻烦,你为啥不走普通卖蛋模式?”记者问道。
“近几年,随着畜禽存栏量扩大,疫苗蛋的消耗量也不断增多,总是供不应求。”周少东说道,“由于是合同制养殖,药厂的回收价格稳定,不受传统养殖周期波动的影响。虽然当天、当月的利润不一定高,但是从长远来说,只要技术过关,养殖风险相对较小,胜在收益稳定。”
随着管理技术的不断精进,如今,龙泰养殖场的疫苗蛋成品率可达90%。目前,养殖场的存栏量达4.5万只,年收益达100万元。今年,在常庄乡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周少东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走上养殖产业致富路。
注入文化
传承非遗创新美味
日前,2023年全国老字号美食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分会场开幕,南皮阿杜土鸡食品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游客交织。人们被一只只土鸡美食吸引,驻足品味后,连连称赞。
“我们的土鸡在加工时用桃木支撑定型,形似草堂的屋盖。这种造型相传由著名诗人杜甫所创,因形似草堂屋盖,又名‘杜甫草堂鸡’。”公司负责人杜友刚比画道,“我家祖上一直以制作、售卖土鸡美食为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今天,我拾起这个老手艺,给它起了‘阿杜土鸡’的新名字。”
如今,杜友刚已是杜氏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如何传承原汁老味道,实现产业化发展,是他的目标,更是肩头重任。
精进制作技艺,细化原料配比,改良古法是第一步。杜友刚还注册了“阿杜鸡”商标,申请了烧鸡造型及包装袋的外观设计专利。前些年,他还建起200多平方米的无菌车间,进行流水线生产。如今,南皮“阿杜土鸡”制作技艺不仅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皮“阿杜土鸡”更被认定为燕赵老字号,产品每天销往京津冀地区几十家专营店。
对杜友刚来说,这只是产业化发展的开始。在稳定了土鸡加工及销售后,他又把目光瞄向了产业链前端的养殖部分。
“这些年,俺们‘阿杜土鸡’的制作原料,一直都是正宗散养的土鸡。”杜友刚说。看准了产业链前端的发展机遇,他还在老家乌马营镇建起养殖基地,为土鸡提供自由的活动场地。
“不同于普通养殖场,土鸡的家除了鸡棚外,还有一片杨树林,树林能吸收二氧化碳,散发氧气,使养殖区保持空气新鲜。春夏时,除了我们配比的粮食饲料,这些鸡还能以青草、小虫为食。”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它们的身体健康,基地管理人员每年还要多次投喂中药材,提前进行防疫,照料得相当精心。
考虑到南皮县自古就有养殖土鸡的习惯,而且是我国芦花笨鸡的主产地,公司还向周边农户发放鸡苗,满足生产需求。
目前,除核心养殖区外,公司已辐射了50多位农户,发展了50多个规模达万只的养殖基地,延伸出了以华北土鸡加工、销售为主,禽类繁育、养殖为辅的产销链条。
“今年,俺还计划在村里建设一个土鸡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土鸡养殖和非遗加工技艺的历史文化,为产业发展注入文化的力量。”涵养产业的文化之魂,杜友刚还要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