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乡
张校榕是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二庄镇东湾村人,1987年出生的他在28岁时选择返乡。返乡前,张校榕对父亲张文博知之甚少,只知道父亲养了一辈子猪,常把“不能糊弄人”挂在嘴边,是一个在原则面前不讲情理的倔强老头。
返乡前,张校榕是一名红木雕刻师,妻子王琪从事美业指导,对于猪怎样养,他们不了解。
王琪曾一度以为,吃饭,饭店的、贵的就是好的,和父亲倡导的天然饮食背道而驰。一次,她带两周岁的孩子去小吃店,一下子吃出了毛病。王琪慌了,开始反思自己的种种理念。
“以前自己容易随大流,向往一些表面的东西,成为母亲后,尤其经历了孩子住院,才真正理解父亲所说的道理。”王琪说。
而在老家,2000头猪的养殖场,由于员工技术不达标,许多事情依然需要张文博亲力亲为。看着记忆中壮年的父亲一下子老了许多,张校榕萌生了回乡的念头。
夫妻二人把想法一说,一拍即合。
回乡后,张校榕对父亲搞的养殖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总觉得,养个猪嘛,能有什么,其实里面大有门道。”张校榕说。原来,自家的猪几乎从不打药,都是吃中草药提前预防疾病;猪的吃食也讲究,吃的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合作的专业苜蓿配比粮食,取名苜蓿猪;猪的生活也美滋滋,平时还有活动场地散步;猪的寿命也长,得365天才出栏……
“好多人把我们家的猪肉叫年猪肉,说吃出了小时候的猪肉味。”张校榕满是自豪地说。慢慢地,他也读懂了父亲多年坚守的意义。
传承与创新
“父亲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养好猪上,但产出的猪肉有多好,父亲并不十分清楚。”张校榕说,“我专门找了检测机构,数据证明,父亲养的猪免疫力强,蛋白质含量更高,品质更好。我想,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父亲养的苜蓿猪,而不是和其他猪肉一样流向批发市场。”
张校榕想到的第一条出路就是自创品牌。“我自己设计了商标。商标是一头绿色的小猪,绿色代表绿色喂养,小猪肚子上有一串苜蓿,代表的是以苜蓿作为饲料。父亲为品牌取名‘馫宇’,就是字面意思,希望自己养的香猪肉能让更多人吃到。”
紧跟着,开鲜肉直营店,迈出了品牌销售的第一步。
为了保证肉的品质,张校榕多次外出学习,了解到了排酸肉。“现在市面上多数是热鲜肉,现宰现卖,未经任何降温处理的鲜肉,肉的硬度高。而排酸肉宰杀后要进行冷却处理,减少细菌滋生,同时排空20%体液,改变肉的酸碱度,味道更加鲜美。”张校榕介绍道。
排酸肉虽好,对于养殖户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排酸需要技术和人力,无形中又是一笔成本;肉需要一天的排酸期,客户着急要的,只能等;排酸排掉的体液到了称上又是实打实的斤数。但张校榕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做排酸肉。“我们要做的是品质,所有对品质有好处的方法,都可以去尝试。”张校榕的做法同样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有时候,父子俩也会有些小摩擦。
“有一回快过年了,客户着急要猪肉。有几头猪还差一个月才足365天,但客户并不在意,坚持要买,父亲却坚持不卖,说不能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到最后,猪肉也没卖。”开始张校榕并不理解,但慢慢地,张校榕理解了父亲的“固执”:“其实,这是父亲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品质为先。”
花式营销
王琪还记得第一个客户走进直营店时的场景。
“哪块是前腿肉啊?”面对顾客再正常不过的发问,她一脸懵,还没反应过来,顾客留了一句话就走了出去:“不懂猪卖什么肉啊。”
顾客的质疑,朋友圈的暗讽,给了这个曾经和美妆打交道的“90后”不小的打击。“有时候也不想做了,但是想想,还是自己专业度不够,人们对吃健康猪肉的理念不足。自己得先补足专业知识。”
闲暇时,夫妻两人切磋知识,顾客盈门时,王琪向顾客学习,这样,一步步从一个“小白”精进成了“猪肉专家”。
如何让更多顾客进门,脑子活络的王琪想了很多办法。
“大多数人一看到‘馫宇’猪肉比市场价贵,就走了,得用香味儿把顾客留下来。”
于是,王琪炖了一大锅肉放在店里,“本来还准备了炖肉的香料也没加,就是原汁原味。”香味飘出来了,名气打出来了,越来越多的人进了店都舍不得空手而归。
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王琪还创新了会员制,让顾客享受美味猪肉之外的服务。店里定期开展辨别猪肉小课堂、包饺子技能大赛等,让顾客不仅会买还会做。除此之外,王琪还自费外出学习一些健康养生的知识,学成后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分享给会员。“除了卖猪肉,更想和人们分享健康生活的理念,这也是我返乡的初衷。”
如今,王琪和张校榕一个“台前”搞营销,一个“幕后”抓品质,再加上父亲张文博的把关,“馫宇”猪肉做得风生水起。“今后,我们打算挖掘宝妈们的带货潜力,让更多人吃上健康的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