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第07版:07

郭凤娟:听,书的声音

本报记者 齐斐斐

出生在农村,从小伴着田野的风和四时的雨,挖着野菜,听着田野里鹌鹑、布谷和各种虫鸟的叫声长大,沧县薛官屯乡梅官屯村的郭凤娟,每每都想把愉悦过心灵的美好瞬间用文字记载下来:“那晚归时静静的田野,满天的星光里寻找北斗、银河的神奇;那六月的一场甘霖突降后,夜月下独自倾听庄稼拔节的声音……”

因为喜爱文字,读书成了他乐此不疲的事。他渴望读书,渴望像作家一样用鲜活的文字表白心灵的感悟、达到生命的佳境。

“三叹”好好读书

读书是在上小学时开始的。57岁的郭凤娟的回忆拉回到了那个朴素却充满快乐的年代。有一次姐姐借来一本《小燕子万里飞行记》的彩色小人书,他一看便入了迷。尽管当时刚上小学二年级,尽管书里面都是繁体字,尽管一些道理他还不太懂,但他还是一口气把它看了好几遍,享受着“囫囵吞枣”的幸福和快感。

郭凤娟回忆说,1977年家乡大涝,一家8口人秋后才分了一口袋玉米棒子,不够吃的。于是,爹娘被逼上了去东北讨荒的艰难之路。从那时候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了过上好日子!

那年临近年关,爹娘讨回了一些粮食,勉强可以过年。为了感谢辽宁省锦州市马家湖大队的林姓一家对乞讨的父母的留宿照顾,爸爸让家里上初中的大姐给人家写了一封感谢信。因为大姐写出的文字太少,话说得不到位,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的感激之情。父亲不满意,将大姐狠狠批评了一顿,大姐委屈得趴在炕头大哭了一场。郭凤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出色的文化人!

1978年,五年级的一次考试,他的作文写得较为出色,语文成绩得了年级第一名,受到了学校表扬。上初一时,他歌颂英雄张志新的日记被班主任作为范文读给全班听。考师范时,他因语文成绩出色而顺利过关,引来人们许多羡慕的目光……这些,都成了郭凤娟读书旅途的催化剂。

痴迷读书写作

师范毕业后,郭凤娟登上了讲台,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很自然的,他选择了心爱的语文科目。

他爱读书,学校里订的书报,他都认真阅读。上班时没有时间读,他就利用下班时间在学校里看,即使是长长的夏日,也要看到日落西山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为了争取充足的读书时间,他每天把手表拨快10分钟,天不亮就早早起来阅读。

在郭凤娟的书桌上,有一本泛黄的装订本,卷边的封皮可以看出主人对这本册子的珍爱。翻着这本手写的《沧州古诗词选》,郭凤娟依然视作珍宝。

上世纪80年代,他从同族的爷爷那里借到一本《沧州古诗词选》,当时虽然不懂格律和古韵,但还是一首一首地读着,生怕漏掉一个注释和一个标点。通读几遍后觉得不过瘾,他又用白纸砌成的厚本仔细把书通抄了一遍。因为酷爱古诗词里那浓浓的古味古风,郭凤娟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好似与古人对话一般美好和神圣。后来他专门自学了古诗词创作,坚持天天创作。

2015年6月23日,沧州市图书馆举办图书博览会,邀请郭凤娟开办传统诗词讲座。后来,他把讲座延展成了一个连续性的系列讲坛,很多人因此受益。

爱上“学习强国”

一直挚爱读书的郭凤娟,后来参加了夕阳红读书会。多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发表于相关报刊,还被推荐为沧州市作协会员。

这两年,他还参与了探秘2000多年前的燕留城遗址。其间还在文章中引用流行歌词写下了动情的文字:这里的风,是春秋战国的风,扣响人们心灵的帘栊;这里的路,是秦汉宋唐的路,连通着人们两千年漫长的心路历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两年, 每天天不亮,郭凤娟便起床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学习,这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视听学习,了解时政要闻和国际国内形势;通过阅读文章,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加强党性修养;通过每日答题、挑战答题,提升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开阔视野,使自己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高度的学习热情。在书的海洋中,郭凤娟无时无刻都在“沐浴”“遨游”,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2023-03-29 本报记者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6490.html 1 郭凤娟:听,书的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