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30日
第05版:05

冷兵器集承 深挖底蕴聚“三珍”

本报记者 祁凌霄

视频传播,介绍古代破盔器(右为吴聪)。

鹰翅镋

清代龙纹官刀

唐矛

鸣镝

官造火铳

武术传承,真正的技击技术固然是核心,但离开物质载体,则如鸟断翼、车折轮,不成体系。武术文献、武术器械、冷兵器等,正是使武术传承物化、具化的载体。沧州吴聪,习武、传武,自幼开始冷兵器收藏,以20年的心力,蹚出一条沧州武术传承物化之路——

武术器械包括冷兵器,但冷兵器不等于武术器械。作为古代实战器,冷兵器凝缩了格斗利器的精气神,聚合了工匠们对美术、机械、锻造、物理等多学科的理解。所谓一剑在手,手中所持,往往是传统武术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精华。

巧遇御用鹰翅镋

初出江湖“成名作”

正在壮年的青县吴聪,是中国冷兵器收藏界的佼佼者。从少年时期的兴趣到青年时期的执着,对冷兵器收集和展陈、传承,成为如今吴聪的一项事业,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寄托。

为了做好这项事业,他甚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辞掉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全身心投入终生唯武的“修习”状态。

从初期觉得好玩,到后来做成事业,在国内产生影响,并成为中国冷兵器收藏协会顾问,吴聪用了20多年。

这20多年,是他专心传武的20多年,或许正因如此,才得到老天眷顾,把那些圈内人梦寐以求或难得一遇、具足武术文化意义的好东西赐给了他。

吴聪是青县木门店镇野兀屯村人,和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孩子一样,对逝去不远的民间传统武术保留着原始的记忆,对那些刀啊枪啊有很大兴趣。那个年代出生的农村娃娃,哪怕自己拥有一把木剑、木刀,都会受到小孩儿们的追捧,而这种追捧,又会加持少年人的武术梦。不仅如此,凡是一切有棱有角的老东西,吴聪都喜欢。上地干活捡到块破瓦碴、破碗底,只要有年份,都是他眼里的宝贝。

人的事业往往从少年时的爱好开始。人到中年,回顾今生所事,少年时代着迷的那些刀枪棍棒,虽然充其量算个玩具或根本不是当代意义上的玩具,但,就是那些人之初的小意思、小玩意儿,开启了事业的大门。

在农村呆了12年,吴聪跟大人搬到县城。小时候的玩伴没有了,身边只剩下了刀枪棍棒。他拜了师父,学了燕青拳(秘宗拳、迷踪拳)、八极拳。拜师学武,是对吴聪把传承冷兵器作为“终身大事”的一种启蒙,是关键的一步。结合练武,他的视角开始转换,那些好玩的冷兵器,由儿童玩具蜕变到一种武术魂魄、一种文化承载。

25岁,青年吴聪开始立业,也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资金,逛地摊买东西,成为每周不落的功课。古人说“暇日轩眉哦大句,冷摊负手对残书”,于吴聪,暇日摩挲古剑戟,冷摊负手对残兵,则是他的至乐了。地摊上那些锈迹斑斑的断刀残剑,黑黝黝内蕴的武术文化残片的光华,往往令他为之一振。

某天,在沧州文化市场,摊上有人告诉他,沧州某家有件好东西,据说是大内侍卫带回沧州的,原来他家有好几件,但抗战时,有几把刀都遗失了,只剩下几件长杆儿兵器。吴聪按图索骥寻到这家,得见这件奇怪的“宝贝”。自觉对冷兵器很在行的他,一时根本叫不出这件兵器的名字。但直觉告诉他,这东西,少见稀缺,大气的造型和上面残存的鎏金,表明这不是寻常百姓所用物件。人有人缘,物有物缘,吴聪初出江湖收获的这件兵器,后来竟成为他的“成名之作”——全国仅有两件,自宫内流出,是皇帝练武所用,一件在台湾,一件就在他手里。这件器物也成了他的“三珍堂”三珍之一。

对比东洋西洋

用“心”审视民族瑰宝

至今,吴聪藏了20多年的怪异兵器依然有争议,对其名称用途,尚待商榷。

中国冷兵器研究会秘书长秦川在所著《谈古说兵》一书《真实古战场的“常青树”——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中说:“清代铁鋄金龙纹雁翅镋(18世纪,53厘米,吴聪先生收藏)。此镋尺寸巨大,精钢所制,镋身以鋄金龙纹为饰,在清代宫廷武备中,也有类似的镋,此镋为清代宫廷武备中演武仪仗之用。镋是枪和叉组合而成的武器,始于明代,在明代中叶的抗倭战争中,镋钯又被区分为钯、镋、扒、锡钯、铲、马叉6种,统称镋钯。每两名镋钯手还配备30支火箭。敌人离远时,可用镋钯的双刺作火箭架,发射火箭;敌人冲到近处时,可以以之与敌人兵刃相见,架拿敌械。在当时,镋钯被称为‘军中最利者’。到清代,镋钯逐渐演变成单兵作战武器,长度也有所缩短。”

对这件怪兵器,吴聪藏了20多年,摩挲了20多年。上面原错有八九条金龙纹,可惜被人磨得模糊不清了。这件东西归入镋类没问题,但是否叫雁翅镋,尚有一定争议。吴聪说:“这应该不算礼器,而是皇帝练武时,师父徒弟,一人一件。我经过考证,到目前为止,台湾尚有一件。台湾那件,原藏故宫,是藏家通过正式文物拍卖会拍得的。此前与清宫有关的著述上有图录,后来再出新版,这件器物就不在图录上了。”

吴聪研究后认为,镋分多种,如凤翅镋,这件器物应该叫鹰翅镋。他也请教过沧州武术界的人,关于镋的练法,有人还在传承,但这种鹰翅镋,武术行的人似乎也没见过。

冷兵器所蕴藏的精气神和精美高端的制造艺术,促动了吴聪对武术文化中冷兵器传承的反思。

对于国外的冷兵器,吴聪有所接触,虽涉猎不深,但他感觉到无论西亚还是欧美东洋,在冷兵器的制造和传承上,都有国人应该学习的东西。国外把高端冷兵器视为至宝,保存普遍比国内好,无论是馆藏还是个人保存。接触中他发现,国外人对冷兵器有种敬畏之心,得到一件好东西,视为圣物。而国内有些人迷信,认为冷兵器有杀气,藏之不祥,非弃即丢。这是收藏传承中截然不同的两个格局。另外,西亚、欧洲、日本的冷兵器,至今保存着深深的匠心,装饰华丽,锻造精良。在世界三大名刃中,没有中国冷兵器。这是个很大的缺憾。

“世界上有些人对中国冷兵器的看法和国内普通人一样:破破烂烂,软软趴趴。”吴聪说,“其实不然,就我过手的看过的冷兵器而言,年份越早,工艺越奢华,锻造越精良。”这不是中国冷兵器弱于国外,实在是不正确的观念所致。比如考古挖掘发现的“越王勾践剑”、一些汉剑等,虽深埋千百年,依然吹毛立断,且精美异常。就是民间保留下来的冷兵器,那些高档的,精美程度比之国外,当能抗衡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日本兵器的锻造技术,就源于中国,如唐刀锻造技术的东进。只是到了明代中后期,日本刀剑铸造技术后来者居上,以致明代大批量进口倭刀,甚至成为文人雅士案头玩赏之物。所以吴聪认为,中国冷兵器技术水平的升降,与观念有关,与教育有关,与大环境有关。当代传承武术文化之冷兵器的核心,是价值重估,认识转变,用心传承。

根扎京沧两地

推广中华武术文化

御用鹰翅镋、宫廷偃月刀、宋叉,是谓“三珍”,吴聪以这3件藏品为堂号,在青县、在沧州、在京城,集藏传承沧州武术乃至中华武术的物质承载。

影响先自身边人开始。人生受到吴聪影响的,首先是他的儿子。吴聪说:“儿子在我的影响下,也练武术,现在在首都体院学习。”以武术为学业,这种影响可谓大。吴聪的儿子考进体院后,父亲对武术文化的传承还如影随形地影响着儿子。去年,他的儿子在学院里策划了一个冷兵器的展览,得到学校大力支持,并给予立项。

儿子也反过来成为父亲事业的推进人。儿子的很多老师、教练和吴聪成为好朋友。这不是一般意义的朋友。由儿子学校拓展到国内知名的体育院校,很多学者、教授,在搞武术研究尤其是冷兵器时,经常找到吴聪,或借助大量实物做学术研究依据,或吸纳新颖的学术观点。国内很多学者教授、武术名家,成为吴聪在北京集藏展室的座上客。在他们看来,实物最能说明问题,沧州人吴聪集藏的一些冷兵器,在博物馆或图录上都难以看到,在一定程度上是沧州武术或中华武术的一个缩影。与之交往,观摩学习,受益匪浅。

吴聪收藏的冷兵器自成体系。2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脱离武术的圈子,即使目前人去了北京,对家乡沧州的武术传承依然是顾盼有情,在多届武术节和博物馆武术文化的展示上,出了很多力。

冷兵器的种类和样式超乎常人认知。通过集藏,是对沧州或中华武术的一种崭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应推而广之,以成就中华瑰宝的传承。在吴聪拍摄的视频里,对明清铁爪的构造、金代兽吞枪枪把的安放、古代破盔器的用途,都有详尽的介绍,诙谐幽默,别开生面。

“系统门类,宣传讲解,很多武术传承人付出了不懈努力,我也跟着做。说是使命或许大了点,但这确实是我的使命。”吴聪说,很多武术器械是道具,缺少武术的魂、武术的气,而冷兵器则不然,传统文化的精华多凝缩在上面。家乡沧州的武术文化蓬勃发展,但冷兵器的集藏群不多,所存的高档器物也稀缺。比如,一件像样的官刀,在沧州就极少能够遇到。在资源愈来愈少的境况下,保存和传承就愈显得重要、紧迫。民俗类的枪头、片刀,不少见,但这更应该视为民俗类,不等于冷兵器。而这种民俗类器物,不能揭示沧州武术的真面目,甚至让人误解以致严重低估自己家门口的武术宝藏。

沧州武术文化应不断充实,而不能泛化成空壳。传承其精髓,物化其魂魄,澄清其误解,都很关键。“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期待在人们用心传承之下,“武术之乡”的牌子会擦得更加亮堂。

2023-03-30 本报记者 祁凌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6617.html 1 冷兵器集承 深挖底蕴聚“三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