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报于2019年4月开展“帮烈士寻亲”公益行动以来,得到全国众多热心公益志愿者的支持、响应和参与。去年6月,“帮烈士寻亲”团队和山东志愿者团队联合行动,为牺牲在山东省桓台县无名烈士寻亲。其间,与家住浙江省金华市的叶庆华女士“结缘”。
叶庆华的丈夫是军人,2007年为救落水群众牺牲。这些年来,叶庆华把对丈夫的爱化作对烈士的关注,策划发起了“为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已经帮助包括10位沧州籍烈士在内的全国298名烈士画像。
丈夫为救人牺牲,延续爱人的军人信仰
今年45岁的叶庆华祖籍为江西省弋阳县,是方志敏烈士的故乡。她的爷爷和其他5位家人,分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
叶庆华的丈夫孟祥斌是山东省齐河县人,生前是驻浙某部队机要参谋。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从外地来部队探亲的妻女经过金华市区城南桥时,看到一名群众落水。危急时刻,孟祥斌没有犹豫,立马跳入江中,奋力将落水者救出,自己却沉入水中。
孟祥斌牺牲后,被评为“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和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被中央军委授予“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
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在授予孟祥斌的颁奖词中写到:“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救了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来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这份温暖并没有因为孟祥斌的离去而消失。孟祥斌牺牲后,叶庆华被特招入伍做文职工作。这些年来,她延续着丈夫友爱助人的善举:资助困难学生,在丈夫祖籍建立“祥斌书屋”……心中有爱,她要把温暖带给更多的人。
愿做“提灯人”,为烈士照亮回家路
作为军烈属,叶庆华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对所有军人和烈士的敬仰。
2008年,叶庆华开始走访烈士家属、寻访老兵,整理烈士历史资料,为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亲。从那时起至今,由她找到并送“回家”的烈士已超400位。
叶庆华说,丈夫的去世让她心痛不已,一度不能自拔。为烈士寻亲,使自己找到了心灵寄托。
其间,她得知很多烈士牺牲前,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成为烈士亲人一辈子的遗憾,由此萌生了为烈士画像的心愿。
“很多烈士的子女年纪已经很大了,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看亲人生前的样子。”她说。
2021年3月,叶庆华在浙江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起了“为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全国多所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和各地美术协会积极参与,为烈士画像,送烈士“回家”,帮助烈士亲属完成跨越时空的“相见”。
“我就想做个‘提灯人’,照亮他们回家的路。”叶庆华说。
每次为烈士画像,叶庆华都需要花上很长时间,搜集整理烈士生前有关资料。她将烈士家属的口述整理成文字,再交给美院师生们来完成画像。“为烈士画像,不仅是要画一个人,更需要了解背后的故事。”在叶庆华看来,每一次作画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令人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现在,每个月叶庆华都要拿出一半工资用在公益行动上:给全国各地12个困难孩子汇款,用于走访老兵的各项支出,买书充实“祥斌书屋”。剩下的钱,才是她和女儿的生活费。
“真正的死亡不是死去,而是被人遗忘。”叶庆华坦言,最初她发起公益行动,只是想帮助部分烈士家属弥补遗憾,没想到她的心愿犹如火种,在全社会形成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和各界爱心人士参与了进来。
和沧州烈士“结缘”,丹青笔墨绘英雄
作为山东媳妇,这些年来,叶庆华和很多山东志愿者熟识,2021年还成功为孟祥斌的家乡山东省齐河县18位烈士画像。
去年6月,经山东志愿者巩同英女士介绍,叶庆华和本报记者取得了联系,表示想为牺牲在齐鲁大地的沧州籍烈士画像。“可详细描述一下烈士的大概轮廓和主要特征,提供子女或亲属的照片,我们将尽最大努力还原烈士生前的容貌。”叶庆华说。
有几位沧州籍烈士的亲属闻讯而来。40岁的东光县大单镇西芦塘村村民郑泉威,就是其中一位烈士的亲属,他的二爷爷郑希成牺牲在解放山东桓台的战斗中。他按照叶庆华的要求,描述了一下家族男性的大概轮廓和主要特征,并提供了几名长辈年轻时的照片,尽最大努力还原烈士容貌。
其间,叶庆华协调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志愿者,按照烈士家属要求多次对画像局部位置进行了微调。
去年10月,郑希成烈士的画像创作完成,由于当时疫情防控等因素,叶庆华和志愿团队将画像精心装裱,寄到了沧州“帮烈士寻亲”志愿团队手中,请团队代为送达。
“送画像上门,让送画像过程充满仪式感,既是对画家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烈士和其家属的敬重。”叶庆华说。
烈士宋连恒是泊头市寺门村镇韩集村人,1920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生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596团服役,牺牲于朝鲜战场。
宋连恒86岁的妹妹见过哥哥的样子,叶庆华和负责画像的大学生志愿者段泓润通过电话和她沟通,并根据她的描述复原烈士容貌,改了一稿又一稿,最终完成了宋连恒烈士的画像。
“我们把最后成稿发过去后,宋连恒妹妹说非常像她的哥哥。”能得到烈士家属的认可,对于叶庆华和画像志愿者来说,既荣幸又感动。
简单的黑白线条,刻画出英雄的模样,还原了一段段舍生忘死的革命故事,承载着烈士家属最难以割舍的牵挂。
叶庆华说,作为烈士家属,自己比一般人更懂得“回家”的意义,更能理解那些失去音讯的烈士家属内心的期盼。“有了画像,英雄不再只是证书上简单的名字,不再是简介里的寥寥数语,家人也有了寄托和挂念。”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