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由沧州民营企业成立的公益性专业救援队,专注于危化品事故的救援、装置排险、环境污染后期处置,也会出现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救援现场。
作为一支被京津冀三地正式纳入政府应急救援体系的队伍,他们24小时备战值守,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3月中旬,刘海江期待已久的好消息从北京传来。
他是海江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个月,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新增认定了4支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海江集团下辖的海江危化救援队不仅名列其中,更是全部28支队伍中唯一一支由民营企业成立的危化救援队伍。
至此,这支由沧州民营企业成立的公益性专业救援队,不但得到了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的认定,也与天津市应急管理局、河北省应急管理厅、沧州市应急管理局签订了《应急救援协同服务协议》,成为一支被京津冀三地正式纳入政府应急救援体系的队伍,随时准备听从应急管理部门的指挥,冲到事故处置、抢险救援一线,开展危化品事故的救援、装置排险、环境污染后期处置,以及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救援现场。
惊艳亮相
“一石油炼化企业因产品‘泄漏’发生‘火灾’,现场情况不明,不宜人员进入,急需救援!”随着工作人员一声指令,在众多拥有丰富国际、国内危化救援经验的专家注视下,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对海江危化救援队的现场评审开始了。
从接到指令起,救援队话务员在了解“事故”基本情况、路况等关键信息后,第一时间通知值班人员,并将最优行车路线传给救援车辆。其他队员20分钟内完成集结,1小时内赶赴事故现场。
最先到达现场的是救援队指挥组。作为先头部队,操作手驾驶无人机勘察现场,并将情况实时传送回位于北京房山的海江集团5G智能应急指挥中心,由专家组及时给出救援方案。
随后,救援队后续人员火速赶到,由海江集团自主研发的各种“黑科技”轮番登场。通过5G全球远程无人操控技术与AR实景指挥平台,无人机、陆地机器狗、水陆两栖机器人,从水陆空全面勘察现场情况。无人消防坦克、智能机械手等智能设备,对密闭空间进行无人破拆,并在火势得到控制后,对事故装置进行风险消除。
整个救援过程,不仅安全、快速、专业,还打破了危化抢险救援操控时空限制,最大限度降低救援人员安全风险,减少人力投入,减轻抢险劳动强度,提高抢险成功率与效率。
“救援队的亮相堪称惊艳,不仅将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得到了评审专家一致肯定,验收一次通过!”海江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褚龙骄傲地说,“这些年,我们集团自主研发了10多种可应用于危化救援的智能设备,探索出一条无人化、智慧化救援的新路子。”
意料之中
接受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现场评审已经过去近一个月了,回忆起当天救援队的精彩表现,褚龙仍难掩激动之情。
其实,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对于海江危化救援队来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成立于2014年的海江集团,是一家以安全环保科技产业为主导的沧州本土企业。因为经常和化工行业打交道,加之自身拥有先进的智能化无人作业设备,董事长刘海江很早就萌生了成立一支危化救援队的想法:“民企为民,救援为先。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海江集团回报社会的初心。”
作为一家本土民营企业,海江集团并没有将眼界局限在沧州——2021年11月,集团与天津市应急管理局签订《应急救援协同服务协议》,紧跟着就是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和沧州市应急管理局。
为了能够得到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的认定,从2021年11月开始,海江危化救援队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除了在沧州常驻救援队之外,我们还在北京设立了1000平方米的应急救援基地,智能应急指挥中心、车库、装备物资库、练习场等场地一应俱全,智能无人机、消防机器人、侦察机器人、智能安全防护个人装备等智能救援装备枕戈待旦。”褚龙介绍说,“与此同时,我们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资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17年成立至今,海江危化救援队从最初的20来人,发展到现在的下设应急抢险队、智能装备队、后勤保障队和专家组,有60名专职应急队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退役的武警和消防官兵。“更科学的架构设置,更专业的人员配备,造就了我们铁一般的纪律和钢一般的意志,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褚龙说。
枕戈待旦
作为一支公益救援队伍,6年来,海江危化救援队不仅参与了北京东方化工厂、西安石化、天津石化、广州石化、杭州石化等大型石油化工厂装置生产安全事故处置和安全隐患消除工作,还参与了诸多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救援工作,堪称应急救援队中的“特种部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救援工作要全国各地到处跑,不仅辛苦,而且时时面对危险。也正因如此,刻苦训练、枕戈待旦就成了救援队员们的日常。
在城市、在野外……实地训练和模拟演练每月一小练、每季度一大练,每半年还要联合其他相关单位进行一次综合演练,此外还有不定期举行的野外全天候救援训练。
而更频繁、更严苛的训练则在日常。救援队实行军事化管理,队员们吃住全在营区。早中晚,一天3次练体能,加起来有六七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对救援过程中常用的600多种装备及物资的学习和练习。
消防兵出身的李玉春是救援队的训练队长,在他心里,救援队的节奏和在部队时没啥两样,明明已经退役了,但又感觉好像还在部队。
救援队里的每一位队员,对“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随叫随到”这句话都不陌生。面试时,面试官最先说的是这句话。入职后,队员们每天体会最深的也是这句话。这不光是救援队的要求,也是每个队员的共识。参与救援时,没人去想8小时工作制或者节假日,就是一门心思去救援。
“未来,我们将拥有更多智能设备和专业人员,服务范围也会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褚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