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博施博物馆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参观者,他们是沧州第一家妇孺医院的开创者胡荣卿的亲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指着胡荣卿的照片,激动得老泪纵横:“这就是我的姑姑,我母亲去世早,是姑姑把我养大的!”老人是胡荣卿的侄女、97岁的胡立峰。
近几年,从博施博物馆建立以来,馆长于龙华和滕欣夫妇一直关注寻访有关胡荣卿的一切蛛丝马迹。今年,终于联系到了在天津的胡荣卿的侄女胡立峰。当胡立峰老人得知博施博物馆收集了大量姑姑的珍贵资料后,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沧州,圆了自己一生的梦。
开创沧州
第一家妇孺医院
胡荣卿是沧州现代最早开创“新法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在沧州开创了第一家妇孺医院,是沧州医学妇产科的首创者。
那是1928年,博施医院成为“中国护理学会的注册护士培训单位”。在博施医院工作的“护士”们,完成4年的学习后,有资格参加考试并获得了该学会颁发的官方证明,获得毕业证书后,她们就能到各地就业了。1929年3月20日,在博施医院门诊举办了一个小型毕业典礼,7名护士获得了护士资格证书,其中就有在博施已经工作一年的胡荣卿。她是山东武城县人,毕业于德州美国公理会“卫氏博济医院”附设护校。
1930年春天,当时博施医院院长莱特开办了博施医院“城内诊所”。在胡荣卿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发展,只要来的人,她都予以专业帮助,一有时间也会应邀出诊。仅一年时间,胡荣卿就为88例产妇接生。在她的努力下,沧州的孕产妇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婴儿的成活率显著提高。
1939年,在博施医院工作10多年的胡荣卿因战争原因离开了医院。在1997年版的《沧州市卫生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1939年9月,胡荣卿在李家花园开办了助产诊所,推广新法接生,开展妇女保健。这就是沧州第一家妇孺诊所。后来,几经辗转,胡荣卿在沧州市人民医院任妇产科主任。退休后去了天津,与在天津音乐学院工作的侄女胡立峰一起生活。1984年,因心梗在天津去世。
一生未婚
人们称之“胡大姑”
看着一张张博施医院的老照片,胡立峰老人的记忆也一点点被唤醒。由于年纪大了,老人的话语有些模糊:“我姑姑是个特别勤奋、有爱心的大夫,那时候经常半夜接诊,不论风霜雨雪,她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产妇家。”
老人记得,那时胡荣卿对铁路工人家属格外关心和照顾,因为贫困,她们生下的孩子只能用破布装上土给孩子当尿布。胡荣卿觉得很不卫生,就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买尿布和衣服送给工人家属。胡荣卿虽然一生没有结婚,但她接生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胡大姑”。她也把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妇产事业。
老人说,她母亲去世得早,姑姑就把她接过来,培养她,供她上学。那时候受姑姑的影响,她对学医有着强烈的渴望。因在教会学校读书,胡立峰的英文特别好,去北京道济医院应聘时,还得到了当时院长的夸奖。遗憾的是,她体检时查出肺上有钙化点,不宜从医,就这样与医生行业失之交臂。之后,华北大学音乐专业招有志青年入学,参加革命。胡立峰带着青春的激情,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被分配到中央音乐学院工作,离休于天津音乐学院。
老人说,那时候她工作非常忙,姑姑晚年时,她没有时刻陪在身边,这也是她一生的遗憾。当听到博施博物馆保存且还在挖掘胡荣卿的资料时,她带着激动的心情,坐着轮椅来到了沧州,圆了一生的梦。
接生几千例
从未出现一例事故
胡立峰的女儿罗微对沧州比较熟悉。从5岁开始,她就经常来沧州与姑姥姥同住。姑姥姥看病的画面,她记忆犹新。那个年代,因为没有先进的影像仪器,姑姥姥看病就靠听、摸、看。
每天诊室里,来看病检查的孕妇很多,胡荣卿总是笑脸相迎,温和相待,从未大声说过话。她用一条长约40厘米的带眼儿木制听筒,大头在孕妇肚子上,小头对准自己的耳朵眼儿,通过木听筒来听婴儿的胎心,用手摸胎位是否正常。在那个缺医少药没有什么医疗器械的年代,胡荣卿就是凭着对事业的认真执着,接生几千个孩子,从未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
侄外孙女罗微回忆说,胡荣卿一生特别俭朴,只有两件浅蓝色的衬衫,两条蓝色的裤子,每天都是一身素雅。她梳着整齐的头发,衣服破了就补补,从来不舍得买新的。这样的习惯影响了胡立峰一家,至今节俭朴素已然成了她家的家风。罗微说,她还经常和姑姥姥走街串巷去行医,一路上,走到哪人们都认识这位救死扶伤的“胡大姑”。
她们此行还为博施博物馆捐赠了胡荣卿在博施医院工作时用过的盘子、胡荣卿的家信、相框和大量老照片,为研究沧州医学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