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泊头过去人称“西六穷”的一个小村。近些年,我亲眼目睹了家乡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前几天,我乘公交车踏上了回乡路。下了车,漫步乡间,道路平坦宽阔,电动车、轿车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水泥路两旁,月季花散发着诱人的芳香,白杨树笔直挺立。放眼望去,成片的麦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过去春耕时,牛拉犁耕地,马拉耧播种。收获时,就拿玉米来说,都是把玉米秸一棵棵刨下来,再掰下玉米,用小拉车运回家。运到院中,还得剥玉米,晒干后搓玉米、碾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那真是粒粒皆辛苦,如果遇上灾年,口粮都不够。
如今,农村都是机械化生产,人们起早贪黑、挥着沉重的锄头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房子鳞次栉比。墙面上的内容也醒目耀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态宜居美丽家园”“一村文明风,满目和谐情”“百善孝为先”……路面干净整洁,垃圾箱排放有序,一间间干净的公厕拔地而起,色彩丰富的植被错落有致,处处可闻鸟语花香。人行其中,好似在画中游。
记忆中的老家,是另一番景象。一进村,一股粪便的臭味扑鼻而来,家畜家禽都散养。几乎各家门前都有猪圈,土坯厕所也在各家门口,不分男女,一到夏天,蚊虫乱飞,气味难闻。上厕所的时候要一边拉着裤脚,一边用手赶着蚊蝇。如遇下雨天,上厕所更是一桩难事儿。而最尴尬的是厕所没有门,大家走到围墙前,都会咳一声,里面如果有人就会回应一声。破旧低矮的土坯房,尘土飞扬的街道,高低不平的胡同……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如今已经过去了。
到了弟弟家,屋子宽敞明亮,客厅、卧室、餐厅样样俱全、装修精致。姊妹几人吹着空调,看着电视,谈论着今天的幸福生活。
过去,买菜去几公里外的集市,5天一集,一买最少5天的口粮。现在,村里建起了绿色养殖基地,采摘园一个个拔地而起。鸡、鸭、鱼,绿色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村里人也开始讲究起营养平衡了,各种美味佳肴成了乡村生活的日常饭菜。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更让乡村百姓能够吃到任何想吃的美食。
另外让人感触的就是吃水。过去,吃水得去几公里外的砖井挑水,水面总是漂浮着一层小虫子。如今,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净化后的自来水。
现在,村里人不仅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
村里建起了广场、棋牌室、图书馆、健身器材,还有露天电影……人们跳起了广场舞,下棋、打牌、看书,生活环境改善了,农民素质也提高了。
乡村完善了医疗体系,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老百姓看病几乎不用出村。如今,农村实行养老保险和新农合政策,农民不仅享受看病报销补贴,还可领到养老金。不仅如此,村里还建起了养老院,老人们根本不用为养老问题发愁。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曾经农村人向往的城市生活,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而城市居民已经被乡村环境所吸引,返乡投资、建设家乡者络绎不绝。
交通、住宅、穿着……看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感叹:谁不说咱家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