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0日
第02版:02

协同创新 助化工产业“强筋壮骨”

——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见闻

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孙英男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东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抓紧生产注射在牛身上的抗寄生虫药物布帕伐醌。企业现在实现自主生产这种药,相比以前进口每公斤可节省成本四五千元。

东恩科技有限公司如今的效益,离不开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苗志伟教授团队的智力支持。苗志伟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他长期在天津和沧州两地间奔波,去年与沧州东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将他的研究成果布帕伐醌的规模化生产技术转让给企业。接下来,苗志伟和团队还打算研发布帕伐醌衍生物阿托伐醌合成技术,他们期待这项技术能早日在企业落地。苗志伟说:“对地方企业而言,研究能力相对有限,同时又有研发需求。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亟需转化,因此与企业对接合作可实现双赢。”

高校教授与地方企业的“牵手”,得益于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的“搭桥”。研究院院长张明慧介绍,研究院由天津南开大学和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是南开大学在校外建设的首个纳入教学和科研总体布局的研究院。它承接企业科研任务,开展项目有关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吸引包括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在内的18支南开大学优秀科研团队入驻,建有绿色化学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农药、工业自动化、环境科学等10多个分支研究所,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为促进研究院发展,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提供项目研发经费,支持研究院基金项目,并用于引导南开大学科技人员从事与当地产业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

经过几年的积淀,绿色化工研究院在企业技术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首批入驻的孵化项目课题组已取得丰硕的研发成果,一些成果成功转化落地。其中,马玉新教授的“年产2010吨医用树脂和10吨原料药项目”落地临港开发区,总投资5亿元的项目去年开工建设,所研制的新型多肽合成专用载体也将在新厂区实现产业化;刘东方教授率领团队攻关的“沧州渤海新区制药与化工行业高盐有机废水处理与零排放研究与应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被沧州临港亚诺化工有限公司和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采用,助力企业原有处理工艺的升级改造;邹小毛教授主攻绿色农药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创新研发,正在与企业洽谈合作;赵炜教授团队研发的关于脓毒症治疗药物项目取得较大进展,目前临床前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候选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各项指标均得到验证,正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临床实验……

针对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需求,研究院还通过组织召开论坛、科技开放日、企业走访等科技活动强化与企业互动,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经过多年的运营发展,研究院先后获“天津市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单位”“河北省新型研发机构”“河北省精细化工中间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单位”“河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河北省院士合作重点单位”“人才强冀2021年度重点项目”“河北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等多项建设成果。

“随着项目的开展,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补给来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无论是从南开大学吸收高材生,还是从全国范围内引进高端人才,将来开发区人才的数量一定会不断增加。有些课题需要很长的研发时间,并且有延续性,如果研发人员能与园区相互认可,就会留在本地发展,为沧州化工产业发展作出更长久的贡献。”张明慧说。

2023-05-10 ——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见闻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0199.html 1 协同创新 助化工产业“强筋壮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