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0日
第07版:07

桑黮、桑椹、桑葚 不同用法细解

泊头市桑椹栽培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拥有3.5万亩,品种为“黑珍珠”。由桑椹主要种植地营子镇承办的“泊头桑椹”杯全民读书大赛进入评选阶段,有朋友垂询:“桑黮、桑椹、桑葚”三词都指桑椹,用法有哪些不同?

《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后汉书·献帝纪》:“九月,桑复生椹,人得以食。”《三国志·武帝纪》:“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本草纲目》卷七木部:桑【释名】子名椹。

新华社:“(泊头市)营子镇桑葚种植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2万亩桑葚年产桑葚鲜果超5万吨。除供应鲜食外,当地将桑葚深加工成桑葚干、桑葚饮料、桑葚酒等系列产品,有效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诗经》是桑黮,东汉文献是“桑椹”,新华社是“桑葚”。黮、椹、葚三个字在这里都读“shen”,和桑组词都是指同一树木。

从造字先后顺序看,“黮”字见于《诗经》,应该产生于西周至春秋时期。《说文》解释“黮”字时指颜色,特指桑葚之黑,字音读tan,三声。作为桑之果实时,读shen,和“葚”同,取黑色桑葚之颜色作名词。自汉以后文献中,用作桑葚果实的,几乎都是“椹”“葚”,而鲜见“黮”。

“椹”字见于《周官》,历史上学界对《周官》成书时间争议很大,延续至今,认为并非为西周时原有,是后人假托周人伪作。“椹”在这里读zhen,其义也非桑树的果实,而是一种木质的用来射箭的靶子,也指杀戮时的砧木。东汉小学(文字)家认为,当桑葚果实讲是第二音。由此推断,“椹”晚于“黮”字。

《康熙字典》释椹:《说文》作葚,《毛诗》作黮,通作椹,桑实也。解释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隋代曹宪《文字指归》:俗用为桑椹字。就是说“椹”属于俗字。古代官方规定的用字为正字,非官方文字来往便于书写的相同字为俗字。

明代王应电在《同文备考》则认为桑椹之“椹”是本字,作“靶子、砧木”为假借。现代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桑椹”词条用的是“椹”字。

“葚”字最晚,见于秦时小篆(魏励《汉字源流字典》)。《说文》:桑实也。把“椹”“葚”列为同一字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文始》同源字典解释:“葚”由“壬”的“裹妊”义衍化而来,义为“桑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桑葚”词条用的是“葚”,释“椹”同“葚”。

梳理一下会发现,“黮”只在《诗经》中用,同“葚”。两汉三国文献中多用“椹”,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一说“椹”为“葚”的俗字,所以释“椹”同“葚”,至今依然,历史上两字同义并用的并非个例。

“葚”字本义自始就是桑树的果实。根据汉字现代规范分类,“葚”属于二级汉字,二级汉字属于印刷出版、辞书用字。“椹”属于三级汉字,三级汉字属于专门领域汉字。虽然今天新闻出版用“葚”而不用“椹”,但“椹”也并非有误。

“桑”字由“叒”衍化,像众手之形。明代魏校《精蕰》:叒,顺也,道相似也。古人发明取友之义,会意同心同德而后可相与辅翼。清代刘沅《正伪》:二又为友,三又为叒,所助者多,故为顺。

开篇引用的《诗经》文字,说的是猫头鹰(鸮)叫声甚恶,吃了桑葚,声音变得好听了。

桑葚,桑有相助之意,葚有化善之功。

李国荣 李娜

2023-05-1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0228.html 1 桑黮、桑椹、桑葚 不同用法细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