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8日
第05版:05

改革先驱张之洞 民族自强的“资治通鉴”

本报记者 祁凌霄

办公中的张之洞

张之洞文旅小镇一隅

张之洞故里今貌

张之洞文旅小镇

张之洞的一生几乎伴随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在中西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风雷激荡,暗潮汹涌。有拱手妥协者,有抱残守缺者,有呼号“开眼看世界”者,有变法改良者。遭此“数千年未有之变”,民族将何去何从?此际,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旨,高举变革大旗,掀起了一场影响民族进程的近代化运动。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对张之洞及这场变革的研究,仍具深刻现实意义。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巨擘,思想巨人,一代名臣。后人亦把他与曾国藩比较,称曾是大臣,张是儒臣。后者意谓,张之洞不仅在政治上能运筹于庙堂,践行于实务,更是护持、影响乃至再造一代文教的功勋。以今人的眼光看,则无论是军国大政、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学术,张之洞堪称近代以来为民族自强而奋发改革的先驱。他的成败得失,学术体系中的实际可行与自我相悖,置于今天,都可资借鉴;他一生的心迹和足迹,都是沧州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百年研究成“张学”

地方研究显特色

对张之洞的研究,从他逝世后就已勃然兴起。在中国近代史上,因为张之洞的功勋太过引人瞩目,他的僚属、门生、故旧,自他去世之后,或编纂遗集,或撰写幕府记闻,或在他督鄂之地建“抱冰堂”,回忆他的言行,整理他的行迹,纪念他的功勋;而他的政敌,也或指摘他的品格,或批评他的学术,或抨击他的变革,即使如此,持反对意见者也不得不承认,张之洞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巨大影响,清末几无人能够企及。

张之洞已经逝世百余年。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因张之洞思想和事业中的可资借鉴性,对他的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学术著作、论文汗牛充栋,车载斗量,与以往相比,呈现出质的差异,对他的评价,趋于客观求实。在辩证唯物史观之下,把张之洞放到他当时的背景中,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结合当今建设实际,抽绎有价值的元素,成为时代性趋势。

积数十年之功,无论是他的家乡,还是他的出生地,建功立业地,哪怕是张之洞足迹所到过的地方,后裔生活的地方,都有不少相关研究资料问世。一些国外学者也对这位时代弄潮儿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当年与张之洞有过交往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这些国家的有关档案,也为国内研究者开辟了新的视角。张之洞研究,俨然成为一门学问。

各地对张之洞的研究呈现不同的特色,如张之洞推行近代化改革事业、为官18年之久的湖北,张之洞的出生地贵州,张之洞的家乡河北等。前者以他督鄂时的功绩为主线,成果最为丰硕,贵州以少年张之洞行踪为主线,补阙拾遗,河北尤其是沧州,以张之洞在家乡的传说、遗存及编纂全集等为主线,都取得不同的成绩。其中,沧州人参加编纂的河北版《张之洞全集》,开新时代编纂张之洞遗嘱之风,有筚路蓝缕之功。

在南皮,2004年成立的张之洞研究会于2007年成功寻找张之洞遗骨,201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张之洞墓园。此后,张之洞纪念馆、张之洞文旅小镇先后在县城南侧、张之洞故里双庙村落成,为各地文化寻访者提供了观瞻的实景,为地方文化建设增添了亮色。在孟村工作的南皮籍学者蔡永贵的《张之洞诗札注》,南皮文化研究者张春景编写的《张之洞故事精选》、收藏的张之洞篆书孤品,张之洞研究会主办的刊物、举办的系列研讨会,及此前沧州人创作的《张之洞传》,在学术、艺术和普及上,也突出了家乡人对张之洞的别样情怀。

纪念馆展陈名臣遗迹

文旅小镇汇通运河文化

行走于张之洞纪念馆中,体验百年张之洞所经历的风雷激荡,顿生今昔之感。百余年前,这位沧州走出去的历史人物,在那个时代的作为与担当,对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巨大努力,使人目不暇接,心生敬意。

纪念馆里,一处展柜中陈列着1901年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及生产钢轨的原矿石、汉阳造步枪以及炮弹。汉阳铁厂为张之洞所创,铁厂供应铁轨的卢汉铁路(京汉铁路)为张之洞倡修,这个细节,也可窥见张之洞在大兴工业中可贵的体系性思考和实践。这段铁轨于2012年11月被发现。当时,检查铁路线的专家忽然发现其中一段路线仍是“汉阳造”的钢轨,而经过了110年竟然还能正常使用!展陈中还有张之洞在湖北市政改革中修建监狱留下的“汉阳造”瓦片,上有中英文对照和注册商标,历经百年,完好无损。这不仅又让人想起张之洞派人考察外国工商业、引进美国种子,以加速商品流通、提高农作物产量,重国本又放眼世界的开拓之举。百余年前,这些物件所承载的与当代人并不隔膜的现代化理念,令人叹为观止。

2018年10月,南皮张之洞纪念馆盛大开馆。这处位于张之洞故里双庙村北侧的纪念馆,古香古色,气势宏大,总建筑面积2536平方米,两层,设有一个序厅及7个基本陈列展厅、一个多功能厅。展陈多以各地研究成果和有关张之洞的遗迹为主。有“张之洞之路”“香涛百年 风云仕途”“自强求富 经邦济世”“改革军制 御侮救亡”“维护主权 外交纵横”“中体西用 教育变革”“薪火相传 遗泽后世”等部分,用大量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复原场景及艺术品。展陈用“以人述事、以事述史”的方式,反映了张之洞作为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为民族重工业、轻工业、教育、交通及近代军事等的发展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21年,张之洞文旅小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是当时全市仅有的两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之一,也是全省重点发展的100个旅游村之一。”张之洞文旅小镇管委会主任杨勇说。当前,小镇还在继续建设中,此间慕名前来观光的人很多。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乡情民俗、工艺品展示,錾铜、剪纸、画瓷、书法、绘画等,品种不少,式样很多。外地的一些美术工作者,还在小镇里开办了工作室。外来的文化思想观念也在小镇里生发,与当地文化汇聚交流,呈现富有时代气息又不离传统与乡土的特色。

张之洞文旅小镇是沧州大运河文化建设的一大举措。这里向西距大运河不远,千年大运河与百年张之洞隔着原野相望,同样具有汇通融合的文化内核,两者相望相依相携,汇聚成地方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长流。

这种汇聚,无疑使这座“小镇”生动起来,充满生机,“小镇”从原来小村的闭塞自守,变得开朗豁达。杨勇说:“目前,一些汇聚尚需提纯,章程有待梳理,要想融合得贴切,还需要大力整合、切入,还需要常态化,方能特色凸显。”“当突出文化色彩,转化思维模式,使之具有大众化、深刻化和可参与度。”南皮作家张国中说。“应突出张之洞出生地这一特点,尽量不要与外地研究方向趋同,凸显张之洞在南皮的踪迹。同时要呈现多样性,从学术、书法、文物、乡情等角度多方塑造张之洞的形象。”张春景说。

乡土名人一脉传承

学术治术并存借鉴

沧州有很多历史名人,而在清代,人们乐于提及的往往是张之洞和纪晓岚,以至于常私下将二人进行比较。有人认为,二人没有可比性,有人认为,此不如彼。其实,这种比较看似浅显,却可启发出张之洞、纪晓岚及沧州名人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径。

以往,对于张之洞或纪晓岚的研究,或多或少地偏重于历史、传说、趣闻等方面,两个人所处时代的比较,在学术层面的关联,却鲜有人涉及。有趣的是,如果将这些关联起来思考,沧州这两位名人,一前一后,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新感悟。

纪晓岚跨越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正值太平盛世,他编纂《四库全书》可谓中国古代文化的归结者,为传统学术画了个“句号”。而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自宋以来就成为学术主流的“程朱学派”末流即假道学,颇有批判。但纪晓岚是文臣,坐而论道多,起而能行少,事功不显;张之洞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正是中华遭受巨变之时,几乎与近代史相始终,他作为政治家的近代化改革和作为学问家的系列著作,可谓中国近代文化的开拓者,为近代化发展画了个“逗号”。在《劝学篇》《书目答问》《輶轩语》等著作里,他的学术理念,既承继纪晓岚对“程朱”末流华而不实、空疏臆造的厌弃,也有对汉学末流琐碎僵化、不务实际的批判。承继纪晓岚对中华学术精髓肯定的部分之外,又在此基础上向前迈了一大步——调和“汉宋”,汇通中西,为民族自强而致用,并扩充四海,影响到朝堂和庶民子弟。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代,两个沧州人对文化既有同旨,也有异趣,在传承和光大学术的目的上,一脉相承,随时代而沿革,都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巨擘。时代与时代对比,人物与人物对比,对应到当代,不难看出,当代既有太平之象,也有中西文化的再次汇通问题,可用来借鉴的思想文化非常丰富。

推而广之,把张之洞与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首批洋务领袖比,可以看出张之洞后期的近代化改革与前者有质的不同,而与林则徐、郑观应、魏源、王韬等最早提倡“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思想者们相比,张之洞的思想深度、学术体系,尤其是在此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已远超他的前辈。对于张之洞的学术构建和与此相应的实践行动,后人,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社会建设上,都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学术与治术并存,学术与治术相统一,转而为建设者们提供借鉴,当是张之洞研究的另一个新途径。

随着许多档案资料的解密,大量珍贵文献被学者们所重视,比如日本所藏的张之洞与日本来华人员的关系、对日本的态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的“张之洞档案”,492函,数以千计的图册、散页,对重新评价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及清末新政都有重要的记载。其中戊戌变法的史料,经当代学者茅海建的研究,著《戊戌变法的另面》,足以颠覆以往人们对“戊戌变法”中张之洞守旧的认识,打破了传统学术上以康、梁为主脉的“戊戌变法”构建。张之洞在变法中的积极和务实精神,与康、梁的不务实际形成鲜明对比,也推翻了康有为在《我史》中自道功劳的作伪、梁启超对张之洞带有政治目的不惜虚构地攻讦,还原了一个沧州人在那个大变革时代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利用解密馆藏档案对张之洞的研究,尚没引起足够重视,而此恰恰是构建沧州名人文化的又一新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对这一思想的体系化构建,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化行进的深刻思考——虽然,因违反体用不二的逻辑,其矛盾造就了他成为终结封建王朝的掘墓人,事与愿违,但其为民族自强所作的实际贡献、深度思考,值得后世大力借鉴;“布衣兴国,蓝缕开疆”,张之洞给湖北织布官局所题楹联,显示了这位改革先驱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魄力,这种奋起自强的民族精神,更值得后世弘扬并大力传承。

2023-05-18 本报记者 祁凌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1226.html 1 改革先驱张之洞 民族自强的“资治通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