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8日
第06版:06

十载援疆梦 浓浓支教情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赵国跃 贾彦强

站在新疆巴州轮台县第一中学的操场上,看着一个个维吾尔族少年满脸笑容从身边走过,听着爽朗的读书声从一间间教室里传出,张松良既激动又自豪。

10多年里,援疆支教始终是他最大的梦想。

43岁的张松良是东光县人,今年2月11日,他作为我市第十批援疆教师领队来到轮台县第一中学担任校长,开启了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

接连受挫

和很多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一样,教书育人一直是张松良的理想。无论是当老师、当校长,还是来到教育管理部门工作,20多年来,他始终没有离开教育战线。

大概10年前,当时正在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张松良得知了教育系统报名援疆的事情。天山水、胡杨林,以及那里的孩子和教育……这些字眼仿佛有种魔力,吸引着张松良。

对于当时的张松良来说,“援疆”一词并不陌生,身边很多同事、朋友都参加过援疆工作。所以,一接到通知,张松良就兴冲冲拨通了报名电话。但可惜的是,那一年教育系统的援疆工作只限一线教师报名。晚上回到家,他和妻子说起这件事,言语中满是遗憾。

2020年,张松良回到教育一线,担任所在学校的副校长。没多久,他再一次得到报名参与援疆的消息。和上一次一样,身为学校管理人员的他,再一次无缘援疆。

一连两次受挫,张松良不但没有放弃心中的向往,援疆支教的想法反而越发强烈起来。就连妻子也鼓励他,“别灰心,一定会有机会的!”

梦想成真

2022年底,已是东光县金府小学校长的张松良,再一次接到了报名参与援疆的通知。

这一次,张松良终于如愿以偿,在报名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晚上回到家,妻子恭喜我梦想成真,远在广州上学的儿子专门写了一首诗鼓励我——‘大运河畔柔情在,愿为援疆立新功’。”张松良说。

今年2月,张松良终于踏上了行程,来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从小到大,他从没离开过家乡这么远、这么久。

“我并不渴望远方,只想找到一个可爱的地方……”一路上,张松良一直听着儿子发给他的那首《这是我一生中最勇敢的瞬间》。“正如歌中唱的那样,那一刻,在家人的支持下,我也在经历着一生中最勇敢、最光荣的时刻!”张松良说。

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南麓,因为地理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援疆教师们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张松良也不例外。来轮台的第一个月,他口腔溃疡反反复复,连吃饭、说话都受影响,可到了课堂上,他的声音依然洪亮有力。“要是连这点儿苦都受不了,那还有什么脸面谈理想、讲奉献!”张松良说。

播洒希望

“中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要为他们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为此,尽管平时工作很忙,身为校长的张松良仍主动要求上课,并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对待困难学生,他更是想尽办法,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细心呵护着这里的每一个学生。

“作为援疆教师,不能只关注本校学生,要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张松良想把希望的种子播洒到每一个轮台孩子的心里。每到休息日,他就和其他援疆教师一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教研指导、青蓝工程、教师培训、专题讲座、送教下乡等活动。

来到轮台的这3个多月,张松良一天也没休息过。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时间给家人打个电话。

“援疆3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播给当地更多的老师,将‘输血’变为‘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援疆曾是我的梦想,现在梦在脚下,也在远方!”张松良说。

2023-05-18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赵国跃 贾彦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1230.html 1 十载援疆梦 浓浓支教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