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丽
日前,沧州武术家郭建伟、韩俊元、郭忠仁支系传人来到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寻根溯源,与这里太祖门的武术家们切磋交流通背拳与苗刀技艺,共话武术传承史。
“这次天津寻根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揭开了100多年来,沧州武术与天津武术在大运河畔融合与传承的秘密,进一步厘清了沧州武术传承史。对我们沧州通背拳习武者来说,到了静海独流,就找到了武术的源头。”75岁的沧州武术家郭延波说。
“太祖拳换苗刀”
初夏,天津独流的大运河畔杂花生树,分外旖旎。独流太祖拳馆就掩映在运河畔的绿荫之中。
一进拳馆,迎面一副对联:“太祖通背行天下,苗刀威猛震神州”分外醒目。老拳师、天津武术家孙金生神采奕奕,以抱拳礼迎接沧州武术家一行。
孙金生介绍,静海太祖门全称是北少林派太祖门通背拳,是天津土生土长的著名拳种。这一门派具有少林、太祖流派的特点,同时吸收了通背拳的招法、风格,素有“太祖拳通背力”之说,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少林拳、太祖拳、通背拳。这一门派兵器很多,有20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苗刀。2010年,他们成立了太祖门独流通背拳及苗刀研究会。如今,武馆四壁满满的祝贺锦旗,还能一窥研究会成立时的盛况。
一把似长剑又像刀的兵刃,沉厚修长,幽光暗敛,吸引了沧州武术家们的目光。“这是中国武术界存世最早的一把苗刀,是静海老一辈传奇武术家任向荣专门请人打造并使用过的苗刀。”孙金生说。
这把苗刀,跨越三个世纪,见证了一段沧州与天津的武林佳话。
清光绪十六年,任向荣与师弟刘玉春在运河上讨生活。一天乘船来到吴桥桑园,正赶上当地武术世家谢家以武会友。谢家主人谢玉堂经营粮行,他有五个儿子,号称“谢家五虎”,个个身手不凡,尤以老二功夫最高。任向荣、刘玉春闻讯而来。他们见谢家有种兵器不认得,一问才知是谢家独传绝技苗刀,非常喜欢。谢玉堂也对太祖拳很感兴趣,想要学习。任向荣提出,用苗刀技法换太祖拳,双方各不保守,互相传教。就这样,大运河畔留下了“太祖拳换苗刀”的武林佳话。
从曹锟武术营到南京国术馆
学得苗刀绝技后,任向荣在安徽蚌埠花重金请人打造了一把苗刀带回独流。这把苗刀完全按照谢家苗刀的样式、尺寸打造。任向荣十分珍爱,去世后留给弟子,并一代代传承至今,就是今天太祖拳馆珍藏的那把刀。这是一把剑形刀,兼具刀、枪、剑、棍之长。
任向荣是一位武术奇才,他精心研习苗刀技法,把太祖门通背拳的风格特点融入到苗刀中。后来谢家武艺失传,任向荣等所练的苗刀就成了武林绝活。
开始,任向荣、刘玉春等主要在本门弟子中传授苗刀,之后名声大噪。1920年,曹锟请任向荣、刘玉春等到保定督军署任武术教习。他们不愿与官府打交道,于是东躲西藏。曹锟连发三道公文,一个多月还不见人来,就派人来独流逼迫。任向荣与师弟刘玉春、张景元等只能前往。曹锟聘任向荣为武术营总教官,刘玉春、张景元为教官。他们从此在军营传授通背拳、苗刀等技艺。这段故事《静海县志》有记载。
曹锟的武术营中,还有佟忠义、陈玉山等6位沧州教官,以及后来成为武术家的孙玉铭、李元智、余国栋、郭长生、陈凤歧、李凌霄等沧州官兵近80人。任向荣等在军中传授武艺,沧州武术家初涉通背拳与苗刀。
1928年,张之江在南京成立国术馆。20世纪30年代,刘玉春之孙刘景云被聘为国术馆教授。在此两年,他传授了通背拳、苗刀技艺。沧州健儿郭建伟得其亲授,武艺精进。在当时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郭建伟力克群雄,荣膺散手第一名、长兵器第一名、短兵器第一名,成为国术馆有史以来唯一荣获三项全国第一名的选手。馆长张之江亲授“青年武术家”称号,并赠亲笔署名的“龙泉宝剑”一柄。
这些沧州武术家后来返回家乡,收徒授武,通背、苗刀在沧州代有传承。
大运河畔的百年武术融合传承
交流现场,静海太祖门与沧州的习武者们各自演练了自己所习的通背拳与苗刀。老武术家济济一堂,共叙武术传承。
孙金生、郭延波分别代表天津和沧州,讲述了通背、苗刀在各自地区的传承。
孙金生说,他曾到吴桥寻找谢家后人,庆幸的是,最终找到了,但可惜谢家后人不再习武,苗刀已经失传。
也许是冥冥中的注定,100多年兜兜转转,苗刀又通过大运河传回了沧州。
郭延波是郭建伟的儿子,他深情回忆了父亲后来在沧收徒授武的情景。如今,通过老一辈武术家们的传承,通背、苗刀在沧州开枝散叶,习练者众多,其中不乏佼佼者。
沧州武术家的这次静海之行,是沧州几大支派到静海进行武术交流,是源流上的一种认同。郭延波说:“武术发展不仅是师承这么简单,还有交流、融合和发展。武术传承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促进的过程。自古以来,真正的习武者都是坦诚的,朋友之间惺惺相惜,师徒之间亲如父子,武术文化才能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100多年前的大运河畔,津门高手与吴桥好汉互换绝技,吴桥苗刀传到天津;后来,天津的通背、苗刀又通过曹锟办的武术营和南京国术馆而传到沧州。今天,我们又相聚在大运河畔的太祖拳馆,100多年的武术传承都离不开这条流淌了千年的运河呀!”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者娄勇用诗一样的语言说。他是沧州众多通背、苗刀的习练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