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3日
第05版:05

巧做“水文章” 煤港变“绿洲”

本报记者 何荣芝 吕 坤 吴 梦 本报通讯员 张诗启 摄 影 刘建玲 梁雪冰

提取“压舱水”、收集“天上水”、处理“煤污水”、打造“两湖三湿地”、智能管控科学用水……

向大海、天空和科技要淡水,让淡水资源匮乏的黄骅港外购水源缩减了85%,其余基本自给自足。曾经的“苦海沿边”被打造成了“海上绿洲”,成为国内首家3A级工业景区煤炭港口、专业化干散货类“五星级绿色港口”。

海上“南水北调”

鱼儿畅游长江之水,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一幅“港在海中建,人在画中行”的优美画卷,是如今黄骅港煤炭港区的真实写照。

曾几何时,这里是一个无法用彩笔描绘的地方——冬春一片白茫茫,夏天到处黄菜秧,远望不见一棵树,秋风咸土满天扬。许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初次来港口探亲的孩子惊讶于“这棵草长得真高”,但大人心中却满是苦涩:这哪里是草,这是盐碱地上年年种却始终难以存活的树啊。

港区转变思维,将原有垃圾场、空闲荒地改造成总面积70万平方米的“两湖三湿地”,并相互连通,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形成了。不仅每年节约420万余立方米的淡水费用,港区水域及绿化覆盖率更是达到31.3%,原本灰头土脸的港口变成了一座鸟语花香的海岸花园。

这源于黄骅港精打细算做起的“水文章”。

一艘艘从南方驶来的货轮中,每一艘都需要携带万吨淡水进行压舱。以往的操作是,货轮靠海后,需要将压舱水排出才能进行装煤作业。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常规操作,一方面让稀缺的淡水白白浪费,另一方面在鱼虾回游的季节,也会造成海水浓度变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

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决定把这些压舱水收集起来,制作专门的管道,与货轮出水口连接,收集的长江水通过专用设备汇聚至水池,再通过管网输送到湖泊湿地,为港区提供生产和生态用水。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获取淡水资源110万至150万立方米。

长江水攒下了,淡水购入减少了,提供压舱水的船方也有所收益,一个小小的点子,盘活了海上的“南水北调”工程。

78毫米降雨港区无积水

78毫米的大雨落地,港区竟然没有积水。去年夏天,评选“五星级绿色港口”的专家团实地考察港区,无不震撼于眼前所见,煤港下雨就“看海”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几年前,面临极大环保压力的黄骅港自我加压,堵住了雨水排海口,创造性地让“两湖三湿地”承接“天上水”。每到雨季,港口汇集地表径流,通过泵站输入湿地,既防止了落入港区的雨水直接排海造成污染,每年还可承接利用雨水40余万立方米。

“煤炭港区每年生产用淡水370多万立方米,环保要求提升后,淡水使用量一度增长。”谈起节水,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保障中心生态环境科相关负责人李冬打开了话匣子,黄骅港淡水资源匮乏,但港口抑尘、清洁、绿化又都离不开水。

北方雨水少,即便是在海边。港区不仅要把这珍贵的雨水收集好,更要科学细致地用好每一滴水。

在生产保障中心环境管控平台显示屏上,可以清楚看到港区各部门的用水情况,进水、用水、雨水收集和污水回用情况一目了然,供用水分析的图表中,清楚显示了各类生产的用水需求和实际情况,同时每天都要对各部门进行数据反馈,提醒用水情况。

“我们还要分析多年来的降水情况,根据短期天气预报进行科学调度。”李冬举例,即将到来的雨季,港区用水就会以“两湖三湿地”为主,规律用水“清库存”,并且按照“小雨按中雨准备、中雨按暴雨准备”的思路,在能“收水”的时候应收尽收,确保港区的储水供水能力。

如今,有了蓄水池的港区,最长可以44天不加水而保障港区各类用水。

煤渣“洗”回千万元

117条“皮带”经过清洗,洁净如新,上面的煤渣被冲洗下来,既保护了皮带,可延长其使用寿命,又避免了新一轮的扬尘。最重要的是,这些清理煤污的水,被引入3个污水处理站,经过沉淀后,被处理成中水循环利用,沉淀下来的煤泥则被加工成煤饼。仅此一项,每年又能为港区带来近千万元的收入。

为避免输送过程中逸散和撒料,黄骅港建起管廊,采用全程全封闭方式运输煤炭。水平机长70公里的“皮带”就是管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第一大出海口,黄骅港每年煤炭下水量超2亿吨。如此大量的煤炭运输,煤粉尘治理成为了重中之重。2016年,翻车机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应运而生,实现一次洒水全流程煤尘近零排放的煤港新目标。本质抑尘系统实现了精准喷洒水雾,让每一粒煤炭与水均匀混合,达到合适的含水量,从转运全程的源头实现了有效抑尘。一次洒水可达到全流程抑尘98%的效果。这项技术一举拿下3项国家专利,并获得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煤粉治理,小的细节也不能放过。

皮带洗带装置、堆料机大臂洒水装置、粉尘制饼等一系列的抑尘技术相继完成,形成了覆盖煤炭装卸作业全过程的粉尘防控体系,实现了港区粉尘全面受控。

治理好煤尘污染、做好节水文章,煤炭港区变“绿”了。过去,每到雨季,煤炭港区都要购买大量淡水来处理含煤污水。如今,黄骅港煤炭港区外购水源仅占总用水量的不足15%,其余基本自给自足。每年光是压舱水、雨水和煤污水的处理利用,就为港区带来近2000万元的收入。

2023-05-23 本报记者 何荣芝 吕 坤 吴 梦 本报通讯员 张诗启 摄 影 刘建玲 梁雪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1820.html 1 巧做“水文章” 煤港变“绿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