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3日
第06版:06

“母亲为我 留下一座精神宝库”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几天前,一篇名为《母亲与大运河》的文章在微信上引发众人关注。文章感人至深,它的作者是66岁的退休干部卢竞芳。

她从小听着母亲讲运河的故事长大。不知多少个夜晚,她依偎在母亲身旁,听母亲讲儿时运河边的游戏,讲元宵节的花会、中元节的河灯、小南门的繁华,还有沧州的名人轶事……那些鲜活的故事是母亲的童年经历,也让卢竞芳对运河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卢竞芳说,母亲刘玉身1922年出生在大运河边一户经商人家,家里靠做杂货生意盛极一时。老宅门前就是个杂货码头,每到泊船之日,帆樯如云,十分热闹。

“那时,虽然已经有了火车,但津浦铁路是单轨,运河仍是主要运输通道。从天津运来的‘洋货’——百货杂物、日用品和布匹等,都从这里上岸,再运往城乡各地。本地的土特产品,如鸭梨、小枣,从这里上船运往天津,行销各地。”她说,家里曾有一处大院子,专门用来把从周围乡村收来的枣晾晒、分拣、装箱。

那些久住运河边上的人家,清晨尚未起床,听到船工号子就知道是哪条漕船起锚行驶了。傍晚,听到号子响,就知道哪条船抛锚泊岸。

大运河畔曾是许多沧州人童年的乐园,只要不是漕船停泊之日,孩子们就会跑到河坡边嬉戏。经过多年的冲刷淤积,运河土质各层之间都有不同的变化。常在河边玩耍的人,只要用手一摸,就能摸出哪是沙土层哪是胶质土。摸到胶质土,就挖一块胶泥,找一块石板或硬平地,用手摔打、揉捏,捏出形态各异的房子、人物和物品,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

卢竞芳说,现在的新华桥头曾是白家口渡口,母亲曾在这附近的红十字会学校上学。她们每天上下学从不走大路,涨水时走河岸,水浅时走河坡,顺手折一柳枝边走边拍打着水面。到了冬季就盼望早日结冰,严寒时节河上冰冻三尺,那是求之不得的黄金时间。每天上学时,只要避开家长的视线,一出门径直跑下河坡在冰上滑行,把算盘反过来放在冰上当车滑,互相追逐游戏,摔倒爬起,寒风刺骨也不当回事。

“母亲小时候最爱坐在门前大柳树下数来往的船帆,然后记下每条船的特殊标记,看五颜六色的货物,听南来北往的口音。”她说。

在卢竞芳母亲的回忆里,运河烟火气弥漫、充满乐趣。

曾经的小南门一带,是沧州最繁华的地段。小南门外文庙门前有个晓市,类似于今天的早市。每天破晓,市上人已满,卖菜的、卖肉的吆喝声不断。晓市往南就是“大集”,别的地方都是五天一集,唯独沧州天天都是集,所以有一句话叫“没不了的沧州集”。过了文庙是牛市街,牛市街东头是一所小学,小学对面是“官书局”,那里是一处文化阵地。沿牛市街往西,与锅市街并行可通到运河畔。牛市街最西头叫江岔子,步步向下,就是菜市口大渡口。沿着河畔向北叫作西河沿,沧州街上几家大商号都设在这条街上。

卢竞芳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关于运河边民俗的讲述。

“凿冰是沧州人消夏解暑的‘神器’,但那时没有造冰机器,只有等到运河冰冻三尺时,人工用凿子凿,每次凿下一尺多厚两尺见方的一块,再横凿使之与下层冰脱离。就这样一块一块运往冰窖储存起来。母亲说,冰窖在白家口东岸不足百米处,也就是缸市街北头。只需几十米方圆的一块土地,下挖一人深,周围再筑起半人高的土墙,上面覆木料梁檩,再盖上厚厚一层柴草,抹上一层泥就成了。在侧面留下仅容一人出入的小门,再将门口封严。只等明年夏天,开窖卖冰。”她说。

凿冰、放河灯、城隍出巡、小南门的繁华、运河边甜脆香浓的瓜果……这些烙在母亲记忆里的运河故事,深深影响着卢竞芳。

卢竞芳的母亲一生坎坷,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人南逃,辗转多地求学、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家门口的这条河。运河往事,也成了她对儿女们说的最多的故事。

1973年,一家人迁回沧州。

2003年春,刘玉身患上脑血栓,情绪变得十分低落。为了帮她调整情绪,儿女们提议让她把了解的关于运河、关于沧州的故事写下来。

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写着写着,刘玉身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她先后写下《大运河忆旧》《漫话老沧州》《再忆大运河》等多篇回忆沧州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还因此结交了一批老年文友,彼此经常通过电话、书信讨论交流。年过八旬的羸弱之躯又一次焕发了生机。

后来,在纪晓岚研究会的帮助下,刘玉身30多万字的文稿被编辑成《晚晴集》一书出版,颇受读者喜爱。

“是大运河滋养了母亲,给了她灵感,也给了她坚韧、豁达和乐观的性格。”卢竞芳常常感慨,对于母亲那一代老沧州人来说,运河就是她们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她们的生命的起点和归宿,大运河给了她们不竭的精神财富。

而对于卢竞芳来说,运河就是母亲,她已经把母亲融化在那些故事中,每次看到运河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时候,也总会想起那些发生在运河边上的故事,想起一代代沧州人的乐观豪爽、坚忍不拔和淳朴善良。

刘玉身已经离世多年,但她讲过的运河故事,依然被人们传颂,她留下的文字依然受读者喜爱。

去年9月运河通航,卢竞芳泛舟河上,就像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听着淙淙的水声,母亲讲过的故事一幕一幕在她眼前闪过。她也在心底说:“妈妈,您家门前的大运河又能行船了。”

2023-05-23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1824.html 1 “母亲为我 留下一座精神宝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