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6日
第06版:06

王金明: 爱收藏的“王司机”

本报记者 寇洪莹

“老式电视机、铁犁、耙子……这些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老物件。”5月27日,泊头市苏屯民俗收藏馆内,王金明正结合这些珍贵的老物件,向参观者讲述美丽乡村的变迁过程,讲述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故事。

王金明今年52岁,是泊头市苏屯村的一名农民,也是这座收藏馆的创建者。他告诉记者,展馆里展出的实物都是他收藏的。从1993年开始藏书,后来扩展到各类民俗物件,30年来共收集了1000多种门类、万余件藏品。

记者眼前的王金明,一身黑色休闲装,脚穿一双黑色老布鞋,举手投足间有一种江湖侠气。“我最开始干农机维修,贴补家用,从2006年开始,给别人开货车,2009年自己买了一辆货车,搞物流运输。”走南闯北,王金明赚来的钱大多用在了收藏上。2021年王金明的儿子成家后,子承父业,也开了货车。从此王金明就不再出远门,在家里专心做起了收藏。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筹划利用自家平房建收藏馆。

跑车是他的主业,但“爱收藏胜过爱开车”却是不少亲戚对王金明的评价。还有人调侃他“不务正业”,王金明闻此,一笑了之。

那些年,王金明的货车主要跑宁波线,卸货后,车一开到停车场,王金明就去周边的旧书、旧货市场去转悠。看上心仪的东西,总要买几件回来。回到家后他也不闲着,去十里八村溜达,和老人们聊家常,谁家有旧物件,他就去跟人家主动聊。集腋成裘,东一件淘、西一件捡,慢慢攒起了不少老物件儿。为能将这些老物件顺利拉回,王金明置办了一辆小皮卡车,后边的车身专门用来放大物件。

这万余件藏品,这些年平均下来每天都要收集1件多。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只有王金明自己清楚。

有一次,阳信那边有老物件要处理,王金明一听说这个消息,可高兴坏了。在别人眼里不值钱的“破烂”,在他这可是宝贝。于是,王金明欣然开车前往。那一趟,收获颇丰,一车装不下,折返了好几次,才把那些老物件全部运回家。

王金明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那时家庭条件不好,王金明只上到初中。走上社会,没有参加过与文化有关的工作,也没有读书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但是他就是喜欢书,尤其是一些老书、孤本,这些年他收藏的书有四五吨。他将这些书仔细罗列在书架上,悉心照料着。工作之余,不放过任何一个与书亲近的机会。他读书,读地域文化的书,2010年,王金明更是整理关于自己家乡的历史资料,编了一本《苏屯村史略》,自费刊印了200本,供村民阅读。

不仅是书,收藏过程中,王金明也爱上了民俗老物件,饮、食、衣、用、居等各个方面皆有涉猎。小到纳鞋底的锥子,大到拖拉机头,各类老物件应有尽有。它们见证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每一个老物件都有它的故事和时代意义。

疫情期间,王金明空闲在家,又对这些老物件动起了“心思”。他就地取材,淘来的门窗、彩瓦、钢管等都派上了大用场,短短几个月,就建成了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四间陈列室。他分类摆放,归纳整齐,场景还原,增强了大家的体验感。民俗馆由“实用器皿厅”“生活用品厅”“生产工具厅”“匠人工艺厅”“农家起居厅”“地方志图书厅”“农耕石器坊”七部分组成,陈列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民间留存下来的生产生活物件,真实反映了当地民居、民俗、民风、文化。

他取名为苏屯民俗博物馆,苏屯一进村左转就到,离大运河不远。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王金明“一肩挑三职”,既当馆长,还当讲解员、管理员。

这两年里,这个小小的博物馆里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村里的乡亲们更时不时领着孩子们来参观,教育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一位参观者曾评价王金明说:“以前只知道王金明开车、养车,看着挺粗犷的,没想到还有这么细腻的一面,他给大家搭建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些年来,王金明为收藏付出很多。直到近年,老物件、民俗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亲戚朋友才逐渐理解他。家人说:“以前,觉得他是‘不务正业’。现在来看,是我没有认识到这件事的意义。如今,老物件越来越少了,哪怕再怎么寻找,一些历史的痕迹也找不到了。”现在,哪里有老物件,亲戚朋友就会告诉王金明,有人来参观,家人们还主动当起了向导。

2023-06-06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5639.html 1 王金明: 爱收藏的“王司机” /enpproperty-->